>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三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4日    点击数:

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有些问题,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悠长。

  有人好动,有人好静。有人生性温和,有人脾气火爆。有人喜爱热闹,有人享受独处。有人烟酒不沾,有人无肉不欢……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更是千差万别。是什么将这些个性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拥而不挤?又是什么让你的思绪贯穿岁月,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

  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也门纷飞的炮火中,中国外交官冒着危险奔波协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梭在亚丁湾海域,将613名中国公民、279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那一刻中国的宣示,诠释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底色。

  户籍制度改革试水、司法制度改革破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两年多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的是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让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感动中国”人物刻画当代中国的价值年轮。“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的于敏,化名“炎黄”行善27年的张纪清,守望39年照顾困难邻居的郑州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让“共同体意识”渐渐回归。从对待自己到对待他人,体现了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这些新闻之所以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正是因为它们直指我们心中的价值命题: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15项重点活动举措,架起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

  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十三亿中国人将在十二个词、二十四字划定的价值航标指引下,书写时代交给我们的考卷。

  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曾如此描述价值观的较量。近年来,西亚、北非、中亚,一些国家动荡的背后,也正是意识形态的交锋。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产品给世界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怎样锻造文化软实力,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腐败蔓延侵蚀社会信任,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问题。辉煌成就与成堆问题共存、社会进步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我们需要确立怎样的价值航向,让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我们这个时代,既有郭明义的浓浓爱心,也有炫富女的空空灵魂;既有支教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也有“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生活的日渐富裕,并未自动引来幸福的敲门,却让一些人感到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迷茫。面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解开“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困惑,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唱响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两翼齐飞,不仅在现实中讲述了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更在精神上催动了又一次崭新的觉醒。

  从舆论对强力反腐的一致点赞,到三个国家纪念日的全民参与,国家的价值导航更加明确;从对暴恐活动同仇敌忾的打击,到对呼格案全面深刻的思考,社会的共识引领更加有力;从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到名牌高校降分特招农村娃,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给予梦想更大的空间,也让个人的信仰驱动更加强劲。新的社会气质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中国的价值重整迎来了一个关键性拐点。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北京大学提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北京民族小学寄语孩子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升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画的正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孕育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和平的理想,心系人类共同繁荣的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五、如果说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存在,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以整体、宏观的形式体现其意志,那么社会便是以更为“民间”的方式结构着亿万民众、用众人“约定”的价值荫庇每一个人。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六、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更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偏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阳光,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七、这个公约数,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苟利国家生死以”“留取丹心照汗青”,浓厚的爱国情感,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坚韧的意志品质,写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坦荡的情怀胸襟,彰显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看不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就无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个公约数,有着上百年不懈追求的答案。突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余年的上下求索必然伴随精神的重塑。黄花岗下,“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启蒙中国;抗日救亡,“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多少仁人志士,呼唤的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期待的是人民自由、社会团结。看不到这样的沉沦与奋进、屈辱与反抗,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这个公约数,有着9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结论。开天辟地,上海石库门点燃信仰的燎原火种;惊天动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军”书写意志的豪迈史诗;艰苦奋斗,延安新风尚刻画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解放思想,改革新征程书写当代中国的不朽传奇……看不到这样的追求和探索、苦难与辉煌,就无法理解萌芽于德国的共产主义思想种子,为何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恰似百川归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一个答案日渐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定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航向。

  八、然而,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良莠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描述,强调的都是“心向往之”的价值取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还需要我们沿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向度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针对社会基本原则、根本规则,推动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校正人生坐标、付诸实际行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

  与改革前30年的物质重建一样,在“顶层设计”划定之后,精神的重塑需要亿万群众的参与。这难以按“计划”推进,难以靠“指令”完成,也无法靠“市场”实现,必须依靠从上到下的倡导、从点到面的践行。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三个倡导”很可能变成浮泛的口号。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个人层面的价值实践,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提。当我们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之时,别忘了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完善的个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此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九、有三个问号,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内心深处。

  一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为什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二是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三是黄炎培之问: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三个问号,虽指向经济、文化、政治的不同维度,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崛起——这个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会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探索,创造了30多年经济腾飞的奇迹,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亿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一定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踏上豪迈壮阔的征途,迎来伟大复兴的前景。

(本文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员)

 

 

 

 

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靳  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引领思想、创新党建、教师示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引领思想:信仰凝聚在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青年作为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理论热情、信仰认同、理想情怀,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公认的教育、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高度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灵魂和主线,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领青年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融入课堂,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一步凝练方向、优化结构、提升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丰富、内涵厚重,单独某一个学科的课程不能完全达到教育目的。学校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在原有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外,按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自选讲座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校各院系各专业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引领青年打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本功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价值追求。

融入成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创新。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注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向系统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逐步推进,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培育与践行互进的鲜明特点。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先进文化弘扬传播的高地和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职责,承担着深入研究、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集中组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文化渊源、本质属性、科学内涵等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学校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论坛,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融入阅读,通过课内、课外有效衔接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触摸经典”。经典书籍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承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精华,是被人们公认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思想文本。在对经典的敬畏、对历史的记忆中匡正价值判断、明确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历史思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普遍认同和践行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原则。学校启动“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通过“读史读经典”项目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师指导和朋辈互助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学习。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正在全国开展,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和践行典范进行科学、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解读,在青年学生中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创新党建:核心价值观嵌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引领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体察青年心、善解青年意,从顺乎青年需求、解除青年忧虑上发力。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同频共振,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党员8144人,占全体学生的33.4%。学生党员大部分是90后一代,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使其更加个性化,更加富有创造力,也更加希望有独立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校党委在经济学院、信息学院、财政金融学院三个学院成立学生党总支,由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学生党总支自行负责具体事务,将学生党员“重新组织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了基层党建骨干队伍,又让学生基层党组织能够结合各自学科特点、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学校党委还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中,苏州校区中法学院成立旅法学生党支部,在法国学习的27名学生党员身在异国,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党支部成为同学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学校党委在部分学院探索成立二级关工委,以党校、党课、辅导员工作为阵地,建立学生党员与离退休老党员之间的联系,每年新生入校时举行座谈交流,在重大节日组织新党员代表向老党员献花致敬活动,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融入实际、融入生活,价值观才会发生作用,融入的程度,反映着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学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党员先锋示范作用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启动“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全面构建新生党员教育模块,引导新生党员自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起来,以新颖亲切、乐于参与的方式,依托新媒体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学生党员志愿实践服务常态化。通过开展“三亮三评比”活动,学生党员“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在宿舍、教室、班级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争做“学术实践先锋”、“品行道德先锋”、“志愿服务先锋”,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历练养成作用。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是当代大学生历练、养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增强真的学问、真的本事、真的情怀,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地点、学院、学生”全覆盖工作体系,即所有学院、全部类别的学生在全年各时段均可申请并开展社会实践。从2012年起,学校连续三年开展“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每年利用暑假派出数百支团队、数千名学生奔赴全国一百多个自然行政村,围绕农村教育、能源消费、养老、土地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民主开展问卷调查和田野观察,在实践中发出时代的“青年好声音”,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2014年7月,“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荣获北京高校2012—2013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教师示范:培育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筑梦人”

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领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筑牢青年的爱党爱国之心,用“青春梦”激发青年的成才报国之志,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学校近年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坚持师德为先,引导教师甘当人梯,以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师德是社会良心的重要标志,师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师德精神的灵魂,是为人师表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师履行职责的规定》,把遵守师德规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环节管理过程,并作为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称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把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的浓厚氛围。

坚持教学为要,推动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是否受欢迎,关键看教师,看教师能不能给学生一种理论思维,一种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概念、原则和结论。不重视理论思辨,不愿接受“灌输式”的教学和宣传,是当下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学校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发挥独特优势,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善挖掘、巧引导、重身教,找准课程资源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点,通过身边的动人故事、感人场景融入教学,唤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与价值追求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反思和探索形成认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学生心底。

坚持实践为基,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广袤大地上廓清迷雾,抓住奋斗的关键。实践是价值观生成、发展和实现的根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固然需要知识的支撑,但更重要的是实践的积累、体验与反思。通过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提升教师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氛围和素养,拓展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学校启动了“百名海归挂职计划”,两批60名海外留学归国教师被派往42个合作单位,分别以联合培养博士后、挂职行政岗位、受聘经济学家或研究员等形式开展实践锻炼。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党委利用本校设在陕西延安、河北正定的校史教育基地开展青年教师党史、国史、校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与“实践”双向促进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基石。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走过革命岁月,始终追求真理,和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是人大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互通共融。今天,这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正以“求人民之是,求社会之是,求国家和民族之是”的价值追求,引领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  者:【德】乌尔里希森德勒   鲁斯沃

简  介:

“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概念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业务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本书是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配套用书,主题思想是: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保持一个成功的全球生产基的地位。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服务。本书每个章节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4.0的独特看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二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四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