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研究>>正文内容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08期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31日    点击数:

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为实现自身利益,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经过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开发和创新,再通过企业的营销手段和市场的检验,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技成果转换的主体,也承担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它是科技成果转换贯穿产学研合作过程的核心,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平台,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高校或科研机构是教育和培训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科学家等创新人才的主体,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其研发创新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技术改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或科研机构也是产学研的成果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已成为国际共识。产学研合作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技术、平台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借助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及地域优势,与企业联合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培育创新力的核心模式之一。

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产学研合作,但是,高校与企业分属于教育界与产业界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的管理体制和价值理念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

(一)国内专利有效量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12月,国内发明专利主体主要为企业,占国内总量的80%以上,其中职务外观专利和职务实用型专利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在四个发明专利主体中,大专院校虽然排名第二,特别是在职务发明专利上较其他方面略具优势,但是与企业之间的发明创造情况相差较远,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单位与机关团体在发明创造方面更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技术开发活跃程度

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一批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创新型研发和集成化服务为主的技术交易相继涌现。根据《2013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共达成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合同162036项,成交金额5266.02亿元,同比增长29.26%。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和委托开发合同成交额较2012年增长21.48%,但总体来说产学研技术成交额占比仍较低。

尽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有较大的增长,科研机构技术交易活跃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高校技术交易活跃程度略显不足。现阶段科研机构通过承接和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开辟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产业园等技术转移新模式,研发成果的市场化率显著提高,技术交易较为活跃,成交金额增幅达到54.75%,为402.96亿元。高校科研成果的技术交易活力略逊于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93.9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8%,相比较于全国35%的平均增速,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我国高校创新动力与活力仍显不足。但是,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交易成交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6.26%和4.57%,其巨大的科研成果转换和创新潜能还需进一步释放。

(三)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述国内发明创造专利分布情况和技术开发活跃程度的现状分析,企业与高校产学研技术成交额占比较小,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内部的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国内发明创造专利主体以企业为主,虽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显不足。究其原因,可以从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动力、资金投入、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着手分析。

1. 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一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性循环环境,企业对于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方面,针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生产力提高缺乏量身定制的模式,因此导致产学研合作的程度不高。由于高校本身与企业在利益目标、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校用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方式要求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由此形成了事企不分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长远发展。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上缺乏合理的导向,对横向课题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管理,严重制约了教师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产学研资金投入不足。许多高校的科技企业是在大学院、系所办企业的基础上成立公司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公司在成立的时候以高校作为法人,而高校一般对其投资很少或根本没有投资,主要靠教职员工的努力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也利用了高校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包括学校的校名、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还有人员、设备、场地等有形资产,但是在新技术研发投入方面,企业并未看重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前期研发和技术投入。在融资方面,虽然有金融机构、孵化基金、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等参与,但是大部分的资金用途主要是在企业的生产、扩建和资本运作方面,用于研发投入的占比仍然很少。

3.激励创新机制不健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激励创新机制涉及三个方面,分别为企业、高校和政府的激励创新政策。因此,在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激励创新政策容易出现空缺。高校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基础研究和轻成果转化”的观念,很多人更看重申请课题的级别、数量、经费,往往忽视了所研究的课题成果在实际产业中的应用,从而形成了一种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浪费,最终无法实现期望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效果。

4.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问题存在于我国现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各方的内部,始终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分配、创新转化资金的分配等。在合作初期,由于各方还没有太多利益冲突,谈判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协议,然而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并带来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时,常常会发生利益分配的分歧。即使是高校内部,因为校办企业创办时多为学校独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个人不能持股,教师和创办人员对企业的贡献经常无法在企业资产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分析

合作动力是指促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可分为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机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科技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导致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调合作,因此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由于市场的竞争及全球化的影响,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变大,只有通过加强与高校合作,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是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由于自身的利益所带来的技术合作的动力。在产学研合作中,一方面企业获取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市场利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取资金支持及技术领域内的知名度,同时锻炼了科技人员,培养了后备技术力量。这就要求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使各自更具竞争力。

企业开展研发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地考虑如何解决工程层面或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工程和技术问题;高校的研究活动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针对于解决科学层面的问题,包括帮助解决企业中长期科研成果如何产业化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相结合的问题。因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产学研结合活动中都明确了企业与高校的定位,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与资源优势,使合作协同化和集成化,形成技术创新上的对接与结合。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所涉及的机制,包括产学研合作准备阶段的合作模式与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融资机制、激励创新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结束时的利益分配机制等。

(一)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随着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客观要求产学研合作能更高效、快速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网络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产学研合作不再仅局限于“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间的相互合作,还需要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工商业团体等机构及供货商、销售商甚至用户的广泛参与。该体系能够把各机构联合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使得教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环节紧扣为一体;同时注重协同创新,与外界保持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不断扩大和优化合作伙伴、合作水平和规模,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进程。我们不妨以高校、企业、社会科技中介、政府这四个参与主体为例,把产学研合作成果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二)融资创新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资金密集型的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具有研发风险。建立科学高效并且具有持续性的产学研合作融资机制是产学研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可以尝试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孵化器专项投资资金、利用银行绿色通道贷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以及发展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此外,还可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和退出机制,吸引各种创业基金进行风险投资,使产学研合作获得良好的融资 环境。               

 大力实施“科技金融”战略和创新金融产品,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北京市一些银行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等合作,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包括:瞪羚计划贷款、留学人员创业贷款、软件外包贷款、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融信宝”等金融创新产品。为了让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价值,北京市还鼓励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将专营机构打造成为北京市各项扶持政策的推广窗口、中小企业的科技融资产品超市,成为产学研融资的新模式。

(三)激励创新机制

产学研合作激励创新机制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激励创新。通过构建激励创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绩效。

1. 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调控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①在设立研究基金时,尽可以对一些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和有较大科研成果转化潜力的项目予以政策上倾斜;②在项目经费方面,除了考虑项目完成的预期目标外,还要考虑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状况,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效果好的项目,给予继续资助或优先配套资金支持;③鼓励产学研各方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专项资助奖励基金、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手段给予扶持;④政府还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并对各参与方进行协调,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

2. 股权激励制度。校企合作创新合作中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采用技术股份化的形式。一般的技术股份化是指企业技术人员以技术或知识产权等入股的一种方式。在校企合作创新合作中,技术股份化是指高校以技术或知识产权的形式参与到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高校和企业共同拥有公司的股权,股权激励能够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产权分享,研发人员持有公司股份成为股东,这样员工不仅关心公司目前的收益状况,还关心企业的创新和长期发展,从而弱化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有了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创新,则会使各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目标趋于一致,从而达到股权的长期激励作用。

3. 专利制度。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排他性产权法规,确立创新者有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并以此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其激励效果是使技术创新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不受侵犯,保证了高校所承诺的合作企业对创新成果有一定程度的独占权,让仿制者承担经济责任并使创新合作主体最大限度地享受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并以此持续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活动。

4. 责任激励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可以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挖掘研发潜力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目前绩效考评已经作为提高员工竞争意识、挖掘员工创新能力、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校的考核评优、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应该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的教师给予特殊政策。在科研管理方面,计算工作量时给予横向课题相近于纵向课题的权值,帮助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尽可能下调横向课题的管理费,使教师更有积极性从事横向课题的研究,并进行成果的转化。

(四)利益分配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为了共同进行某一科研创新研究并转化为生产力而建立的合作,因此各主体具有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及其所拥有的技能特殊性是决定校企合作创新研究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合作中各方贡献度的一大决定因素,这一贡献度也同时成为合作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索。

成本投入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时各方投入的固定成本及可变成本,包括进行创新研究所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人力资源投入等。这一部分成本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因此也将影响合作利益分配。

任何一项创新项目的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巨大成本投入带来的可能是负的收益。校企合作创新联盟的一大特点是高校与企业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但是由于校企双方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不同,在合作中各方承担的风险也不同。合作方应该根据校企双方承担风险的程度确定其收益,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确定利益分配机制。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总额分配、提成分配、混合分配与股权分配等。各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如表1所示。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在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异同决定着它的适用性。因此,产学研合作各方应当根据选定的合作创新模式的特点进行选择,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各方利益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

1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

原理

优点

缺点

总额分配

企业向高校或科研院所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固定数额的利益报酬

操作简单方便

没有体现投入、收益和风险对等原则

提成分配

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合作收益

分配在成果转化之后,一定程度体现了风险和收益对等原则

容易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且产值不能确切反映各方的投入与收益

混合分配

介于总额支付与提成支付两种方式之间

避免了总额支付可能存在的投入、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等性

按照产值和利润提成仍然具有一定的弊端

股权分配

按照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投入比例分享利润

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高校或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投入的往往是无形资产,难以进行定价计算

四、结论

高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与科研分离、产学研脱节的状况,使学校形成教学、科研和科技有机结合的格局,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教学和科研的不断创新,壮大科技服务队伍,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创新技术人才,更便捷地将高新技术转移到企业中。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加快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包括税收优惠和融资渠道支持等。同时应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政府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科技发展的配套政策,激励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利用优势领域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提高整体学科以及科研水平。

产学研合作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无形资产的投入、人才培养成果以及风险承担等。因此,在利益分配中不能忽视无形资产,分配方案要充分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方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作贡献及风险承担的大小,采用公平分配的原则。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