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研究>>正文内容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2日    点击数: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与国家战略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自主创新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西方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普遍路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知识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童义

协同的概念是德国学者哈肯于1971年提出的。协同是指复杂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调、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达到1+1>2的效果。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实现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的“新发展”,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利润,协同创新即在创新过程中引入协同思想,通过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诉求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和价值创造。

高校的协同创新范围更为宽泛,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校主体内部知识共享层级,如不同院系之间在科研思想、技能与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二是高校与其他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如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高校与政府的校地合作、高校之间的校校合作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模式,即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和重点。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特殊教育模式。协同创新,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作为社会组织的两大主体,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合作双方最关切的利益诉求。协同创新理念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体现在校企之间产学研上的协同创新。于高校而言,协同创新能够提高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投身企业一线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厌学甚至罢学现象,同时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于企业而言,可及时吸收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还可提高本企业科研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架构

1. 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理论支撑框架

协同创新理念应贯穿在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但因为协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校企合作双方可能出现零和博弈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协助,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协同创新理论对校企合作的支撑,可从资源整合和成员互动两方面考虑。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可在知识、资源、行动和绩效方面,实现从沟通到协同的不同层级协作,最终实现互惠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的协同匹配,达到校企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

2. 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模式架构

随着高校在科研资源上的持续投入,教学——科研——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各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用为基本原则,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供给方,企业作为技术和经验供给方,双方结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高校与企业之间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其中,企业的生产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分别对接高校的教学院系、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构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行为主体。在直接的部门对接之时,各部门之间具有交叉协同功能,如企业生产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的成果转化协同关系,企业科研部门与高校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的成果运用协同关系,校企合作中,企业生产部门与高校教学院系之间通过协同创新,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企业科研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可构建科研创新体系。

第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实践教学体系是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高校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专业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重要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各项任务,能够培养学生跨行业、跨媒介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企业与高校的深入合作,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学程时间为线索,以行业实践内容为载体,以实践教学环节为路径,按时间顺序,分能力分层次搭载实践教学平台.在此体系中,高校和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行为主体,在协同机制下实现岗位与课堂的直接对接。第一阶段,高校通过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基本通用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此阶段学生可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企业家也可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属于初级层面的能力培养;第二阶段,高校通过校内实训设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系统培训,同时派遣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定稿实习,企业也可与高校联合成立微型企业并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第二阶段,高校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环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生可前往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全面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

第二,校企合作科研创新体系架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是校企合作中的两大主要内容。校企合作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等组成,知识、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彼此互动实现连通和流动。校企之间合作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彼此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以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推动创新发展,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如图4所示,校企合作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由创新服务、环境保障和金融支持三大系统构成,以信息流转机制为媒介,以高校创新、企业创新和政府调控三大平台为主体。整个创新体系在高校和企业参与、政府调控和市场引导下有机协作,形成协调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高校是科研创新的原始推动力,绝大多数科技成果来源于高校,因此高校创新平台的作用最为突出。此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高校需要借助企业的金融支持平台,将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而政府部门主要提供环境保障,如体制机制、社会舆论、信息传播等,推动企业和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纠纷。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1. 宏观层面:以问责机制调控校企协同创新行为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领导小组,通过制度建设、项目布置、岗位设计等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责任人,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从宏观层面引导校企合作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一,在教学合作方面,推动校企双方内部职能部门的对接,提出合作的基本思路与组织框架,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协同过程中出现的失职情况进行调查和控制;在科研合作方面,组织和评估校企合作研发的项目和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战略,是否面向科技前沿,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是否具有重大价值。第二,联合领导小组负责担当起校企合作的过程监管和服务,确保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运作,消除组织内部的障碍,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缓和资源整合中的摩擦。第三,以问责机制调控校企双方的关系。问责机制既包括过程监管机制,也包括绩效评价机制。过程监管机制的重点是校企双方是否存在损害对方利益的暗箱操作问题,其关键是管理章程、财务监督、项目审计。绩效监管机制的重点是监控校企双方的合作是否对彼此协同创新的任务具有正面的提升作用,合作所产生的科研、教学及社会评价如何。同时,问责机制并非单一的静态机制,而是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此外,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若干规章制度,在校企合作中可扮演协调人和裁判长的角色,发挥组织、协调与计划等调控功能,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2. 中观层面:以价值共建推动资源整合

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国外的普遍做法。其原因在于区别于企业以利润为第一目的的赢利性,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具公正性,是一个价值创造和成果转移的优良平台,有助于为校企合作双方赢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客观上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健全组织、制定组织章程、确定组织发展愿景、部署合作计划和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与高校的组合联动,协同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在此过程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成果转换的效能化,能够深化校企双方的知识合作和商业化能力。如:高校可成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包括校企双方进行项目合作的具体操作人员。中心可以若干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为抓手,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整合双方资源,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项目共建、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合作。

与此同时,校企双方的合作还可推动高校学科发展,校企协同创新一方面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实战战场,另一方面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不再是象牙塔里面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和空洞的学问研究,而是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科研的应用价值。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3. 微观层面:以知识服务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

校企合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源动力在于高校具有强大的知识服务功能,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的基础。校企合作双方均应在高校知识服务的基础上,以创造多元需求为己任,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对于面向产业的学科专业,高校应利用其学科优势,联合重点企业或重大项目,建立多方主体协同合作的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协同体系。一方面可通过知识服务提高社会知识存量,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转移,为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量。

在校企协同创新推动技术转移过程中,产权明晰是重要原则。由于知识产权的专有特性,双方在成果转化中必然会涉及风险规避与利益分配问题,能否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了双方合作关系的持续度。因此在合作之初,双方就应建立明确的契约关系。

校企合作是高校协同创新实现的必然路径。国内各高校在未来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需坚持人才、学科和科研三大任务,与企业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移,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大学章程核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