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测绘工程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1日    点击数:

工程文化教育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当前工程文化宽泛,缺少行业针对性是工程文化建设中的普遍问题,表现在行业文化缺失或缺乏凝练,而在建设中只是简单地移植或全面仿效成功行业的文化。缺少对文化本质的认识和思考,造成文化的“庸俗”或“泛滥”,难以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可以有助于我们认清文化的本质,厘清文化的层次脉络结构关系。在工程文化建设中,把人作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中心,“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人,体现着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人类一方面在改造着自然,使其不断地“人化”,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升改造着自身。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类自身发展,都伴随着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即关系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文学、艺术、道德、风尚、科学、哲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对文化作整体性的、广义的理解,在理论上有助于更为透彻地去分析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在实践中也有利于强化文化意识,用文化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只把文化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事,以致于抽空了文化的实体性属性。从对文化的广义理解来看,物资生产与精神生产不过是文化创造的不同方式,物资生产创造了实体形态的文化,精神生产创造了观念形态的文化。物质文化说到底,不过是“文化的壳体”,它的内蕴仍然是而且只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反过来,精神文化也必然要借助一定的物资形态才能得到表现、存在与延续。因为文化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人本主义精神,文化的着眼点是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1]。人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对其赖以产生的物资基础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其基础。马克思指出,政治、文化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反作用,精神生活虽然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但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物质生活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且在一定时期这种能动作用会表现得很明显。“反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反作用,阻碍社会的前进;另一种是积极的反作用,促进社会的前进。

马克思主义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文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建设测绘工程文化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存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有助于我们认识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人作为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中心,为我们测绘工程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  测绘工程文化的主体核心及其特征

测绘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文化,一种经世致用的系统工程。从原始的勾股弦丈量土地,占星航海,演变到现代的摄影测量,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表现形式实现了从岩画、陶片、丝绢、石刻、纸张印刷等到电子储存的更迭,表现方法完成了从山水图画、抽象符号,到数字编码与虚拟再现等不同的表述方式的跨越,测绘范围覆盖了整个地球。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测绘“上天”、“入地”、“下海”,不断变更着对地的“观测点”和观测的精度。人类探测的触角已伸向月球、火星乃至浩渺的太空。作为一个科技领域,测绘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跨越式的辉煌成就,已成为一个令国人引以为豪的科技领域。

测绘工程是测绘工作者利用测绘技术生产测绘产品的过程,测绘工程文化是测绘工作者在长期的测绘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测绘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特别是精神产品,是测绘群体所认同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它是测绘行业文化的内核灵魂,影响和决定测绘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是测绘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测绘职业活动起着激励和规范作用。测绘是一个艰苦行业,“天地连接处,测绘大舞台”,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远离亲人、奔波在外。测绘需要人积极向上,豪气冲天,以苦为荣,以苦为乐,顽强拼搏,大胆开拓,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为描绘祖国山河舍小家顾大业,把个人利益汇入集体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长河之中,这些构成了测绘工程文化的主体核心。通过对测绘工程文化内在影响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可见,测绘工程文化是由工程理念、专业精神、职业操守以及人际关系规范等要素构成。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测绘工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工程理念是先导,专业(测绘)精神是动力,职业操守是核心,人际关系规范是旨趣。

测绘工程文化具有行业性和时代性。首先,测绘工程文化具有行业性。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境遇、共同理念、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这种共同性决定了这个群体在文化观念上具有不同于别的行业的基本特点。马克思说,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异。其次,文化又具有时代性。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区别决定了文化的时代特征,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这是文化的时代性,它表明这种文化产生的必然性。

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一条重要理论原则。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中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测绘工程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测绘人自己独特的人文理想和精神品位的表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测绘工程文化包括测绘工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测绘行业改造现实世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包括测绘生产的基础设施以及测绘产品。如测绘生产生活条件、测绘工具、仪器、测绘数据、信息、成果、手段、技术、方法等。测绘工程的精神文化则是测绘人在改造物资世界时用制度、规章、文学、艺术、言行、精神风貌、形象、态度、素质、作风、荣誉感等一系列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物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反过来推动物质文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在测绘工程文化中,物质文化落后,如技术陈旧,设备简陋,就无法为国民经济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服务,测绘事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不会有测绘工程精神文化。或者说测绘生产的物资条件无法保障,从业者如何去认可、传承和发展其精神文化?所以,脱离物质文化建设,空谈精神文化建设,无异于纸上谈兵,无异于空中建楼。虽然物质文化是基础,但精神文化本身具有超前性、引导性和辐射性与影响性,若只因物质基础的局限而忽略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是荒谬的。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同样重要,测绘工程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完整的意义世界,文化从来不能脱离生活的载体孤立的存在,它必须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测绘工程文化建设中要把精神文化建设融入到物资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两手同时抓。

3  测绘工程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人有“双重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人的存在也具有双重性:“实体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人是自然之子,更是精神使者。自然仅创造了人的一半,人的另一半则必须由人自己完成。文化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表达,人通过文化而生成精神,教育是通过文化促进人精神展开和生成。有无精神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人,有着怎样的精神追求,有着怎样的精神层次与精神境界决定着一个人做人的层次与境界。人的生活与动物生存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人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意义和精神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愿到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向往大城市生活。而目前的教育只注重教育学生去拥有知识,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教育成为无意义的教育。“重智轻德”,智德知行分离,致使学生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享受、崇尚实用,只讲索取,不提回报,缺乏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缺乏使命感,责任感。日前,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可见,德性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感教育已到了应该引起重视的程度了。

一个社会,没有一个主导文化的引领,社会就会迷失方向;一个人,没有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依托、支撑,就会萎靡不振,难有作为;作为一个艰苦行业,没有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作凝聚,就难以发展。测绘工程文化是测绘教育育人的基石,对测绘工程文化精心培育,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对测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测绘事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4  测绘工程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测绘工程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务求“顾大局,重实效,谋于先,施于后,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手抓物资文化建设,一手抓精神文化建设。

4.1测绘工程物质文化建设

我们要完善测绘教学设施,加强测绘实习基地建设,改善教学环境,逐步提高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品牌形象,构建测绘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就业渠道,以质量求生存,品牌促发展,关注测绘工程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测绘工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2测绘工程精神文化建设

测绘工程精神文化包括测绘科学文化和道德文化两个部分,其中思想道德决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测绘工程精神文化的主体。测绘工程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倡导积极乐观、豁达向上、严谨求实、爱国奉献的行业主旋律,让学生理解、认可、传播、传承和创新测绘工程精神文化。

4.2.1测绘科学文化的建设

在新科技时代,测绘科学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测绘科技的腾飞期待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融通。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弘扬,在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互相补充与共同升华。合并与融合之势已在测绘科技中呈现,科学彰显人文意蕴,人文精神凸现科学内涵,高尚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变换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研究的问题。渊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激发人发散思维能力,启迪灵感,顿悟想象。没有科学传播的教育,就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也只是传播知识而不是教育。

4.2.2测绘工程道德文化的建设

必须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努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建设测绘工程文化的根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以及新中国测绘的发展历程,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一种充满生机的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从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测绘工程道德文化的建设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学习借鉴不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要从测绘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择善而从,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信念和原则。

文化是精神的灵魂,文化塑造人,长期规范的约束会形成人的习惯,而“习惯成自然”,形成固化于心的理念和气质。测绘工程文化是制度文化,理念文化,适合育人。发展测绘工程文化,树起文化育人旗帜,是新时期培养测绘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测绘人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入学教育的渗透制度  新生刚入学,思想意识处于形成时期,加以正确引导,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正确的认识,为专业教育开创良好的开端。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第一课就是“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教育,组织他们参观院史室,请老教师作报告,讲测绘的艰苦性、重要性,回顾测绘事业取得的辉煌成绩,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通过专业介绍、班会、座谈会,交流讨论、写感想等多种方式,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有一种正确选择专业的自豪感,做好吃苦奉献的心理准备,从而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测绘专业学习中去。

思想教育的灌输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强调较多的是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日前,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尖锐地指出:“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思想教育是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其内容更要与时俱进,紧密地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

①以工程哲学观引领科学的工程观。工程哲学是对工程造物的思辨,是研究人类改变客观世界活动的哲学,也是作为工程实践主体的工程师所必备的工程素养和哲学智慧。哲学的重要目标是展示生活的新境界,工程的根本任务是塑造生活的新境界。“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工程哲学给大学生带来视野广阔而又深邃的工程观和实践观,使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和改造周围的世界。时代呼唤新的工程观和新型工程人才的诞生,工程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主渠道,必须以工程哲学为指导,用当代工程观引领工程教育改革,树立大工程教育思想,优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新型、和谐型未来工程师。

②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迫求,是正确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一个人是否成功,取决他对社会贡献的多少。测绘行业的职业观需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来养成。艰苦奋斗从精神方面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人们在改变现状、并创未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测绘专业学习离不开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学习测绘必须比其他专业加倍付出辛苦,从事测绘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业。学校要在艰苦奋斗教育中引导学生甘于艰苦,乐于奋斗,把测绘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通过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业绩,体现人生的意义。

③以时代精神造就学生人生观。时代精神是一个时期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历史上,各时期的时代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人,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回顾建国几十年的测绘发展历程,无不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取得的。50年代反映地质工作的《勘探队员之歌》、《深山探宝》等影片,60年代话剧《年轻的一代》等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人又一代的测绘工作者。20世纪末,以国测一大队为代表的“测绘精神”,成为发展测绘的精神力量。本世纪初,胡锦涛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少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这”四个新一代”既概括出了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也是作为一种时代的召唤,激励着大学生向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成为我们时代前进的精神力量。深入研究,精心把握,大力弘扬测绘工程文化育人作用,使之成为思想教育育人的基石。

在专业教育中深入制度  测绘科学是理论与实践、团队与个人、德智体结合特别紧密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意识和精神是科学教育的“精髓”。个体精神多体现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个人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专业教育与学生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应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其精神世界。经过系统专业教育,使学生对专业的内涵有了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专业理想、专业信念的形成。专业教育要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爱国奉献的情愫,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测绘专业教育要通过对测绘工作的意义阐释,激发学生思考理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指引其勇于奉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的制度  测绘实践教学是测绘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社会、锤炼意志的绝好时机。在实习中,同学们经历了测绘的艰苦磨练,欣赏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部分同学精神得到了升华,从而深化了对专业的了解、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坚定了从事测绘工作的信念。但也有一些同学因野外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思想受到打击,行动变得消极……,此时正是进行测绘工程文化教育的好机会,藉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苦乐观、幸福观、事业观、贫富观的教育,进而改造其世界观,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长为未来测绘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在教师身教中感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全面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且有一定的榜样性和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自己的标准。指导测量外业实习对每位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奉献,实习中教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教师每天与学生一起早出晚归,风吹、日晒、雨淋,教师率先垂范,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技术上对学生手把手地教,耐心启发、提示、指导;生活上对学生关心、体贴,给予一片爱心,无形中形成了凝聚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顿悟,在测绘基本技术训练和思想作风锻炼上取得双丰收。

在工程环境中升华的制度  产学结合是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将真实的工程环境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实现与测绘工程项目“零”距离的接触,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工程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工程环境磨练,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职业精神得到提升,作风得到提高,并内化为素质。工程环境的“三检、三查”制度,使学生感受测绘的严谨。实习动员会、现场的周例会、阶段性总结会议以及“工地板报、标语”、“班组进度评比、作风质量竞赛”等活动,使学生饱受工程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企业工程师的精湛的技艺,质朴的作风,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职业观得到升华,变成了日后自觉的行为。

 

5  结语:

测绘工程文化作为一个新命题,是测绘科学与工程文化的结合,它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以往消极的“好男不做测绘郎”,到现代测绘专业“高分录取”的积极现象,从少有人知的艰苦行业,到现在的举国尊崇的以国测一大队为行业代表的“测绘精神”,从早期的测绘技术的全面引进,到当代测绘科技的自主创新,这些都经历了漫长艰辛的实践与认识讨程,渗透着几代人的努力,是测绘事业的宝贵财富,为测绘工程文化写就了浓墨重彩的开篇,测绘工程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更需要续写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的测绘人的核心价值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测绘工程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测绘工程文化建设的实践,积极探索新时期的测绘工程文化建设的理论问题,对推动测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5]  杨光海.意义理解与精神生成: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在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08(9).3~5

[6]  张筱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2).90~9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推进文化强校建设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工程文化现状分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