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工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工业强大的基石
------- 优秀的工程文化源自优秀的民族特质(以德国、日本为剖析对象)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3日    点击数:

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是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而工程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工程文化提到了战略地位,使工程文化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强大的基石。

1工程文化的内涵

综合有关对工程、科技、人文和专门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工程文化进行界定:一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一种专门文化,即由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学术规范、技术标准等构成的一系列知识和技术体系;二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工程师职业文化,即工程师在从事工程建设活动中体现的职业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对工程和环境、社会、经济等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等;三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工程建造物“有形文化”及其蕴涵的历史、艺术等特质文化,亦可称为“产品文化”,是工程活动结果在人们生活中体现的物质文化。

工程文化不仅包括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和外在物质实体,而且包括这个实体的建设、生产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人的技术、能力以及道德情感等因素,他不仅重视工程本身,更重视人与工程的关系以及人在工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体系。它反映了工程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2德国的工程文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的形成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塑造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正如“每一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从文化出发并从文化方面找到它的最终意义”一样,德国的发展与其独特的文化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德国文化中的民族特性、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蕴涵着全民、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工程文化。

2.1 民族特性是德国工程文化形成的基础

德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虔诚爱国”是其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才造就了德国工程文化国家观的教育思想,从而使德国人经常把产品的制造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著名的教育家雅恩就曾呼吁要通过教育来振兴德意志民族精神。他还确立了德意志民族教育方法,其中包括:(1)参加体力劳动,必须教会每个儿童用他的双手去劳动。(2)选择固定的职业,每个公民都要选择某种职业,每个人必须尽其所能,用自己的技能、手、脚和金钱为公共福利服务等等。所以,在德国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里,必然会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这无疑成为德国工程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2.2 思想观念是德国工程文化的灵魂

德国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思辨性是其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注重思辩是德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思辨传统的影响下,德国人对“科学”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一切有系统的知识都是科学,哲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都应该被称为科学,技术、工艺、操作技能及其训练也都应该被视为科学从而进行研究和实践。当德国这种强烈的思辨性与一定历史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德国独特的实证、逻辑分析方法。由此,也塑造了德国人强调实践,注重动手技能的传统。这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德国工程文化的发展。

德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一员,宗教文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马丁·路德作为德国宗教史上的改教先驱,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神学理论不仅塑造了近代德国民族性格,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人对职业和工作的态度。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工作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不可怠慢。他曾说过: “鞋和靴是你的职业作品。你的生命只有通过它们才具有意义,决不要企图超越这个已经为你确定的目标”。正是由于受到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在德意志民族中,流传这样一个信条:上帝给每个人都指定了一项天职,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尽力作好。所以说,德国的宗教思想不仅促使德国人尊重工作和职业,同时也致使德国人崇拜技术和技能,这也是德国工程文化发达的又一重要原因。

2.3 实用主义是德国工程文化的内在活力

德国素有“工匠王国”之美誉,德意志民族自古就有重视手工制造、崇拜技术和技艺的历史文化传统。在15-16 世纪,德国的城市以其工匠们的技能超群而著称,大多数德国人家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工具箱,他们喜欢亲自动手制作,并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因此,德国人特别注重产品的实用和性能质量。务本求实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德国社会的普遍心理,德国制造的产品厚重结实、坚固耐用、不求华丽。受这种实用思想的影响,德国的工程文化以面向社会、联系实际为主要特征。企业界人士普遍认同优秀的教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而把提高工人素质和促进技能的娴熟寄托于教育之中,并主动寻求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合作,为工程文化注入了活力。

2.4 价值取向是德国工程文化的支柱

德国人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既是个体生存重要的基础,也是感受自身能力、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德国学生从小学4 年级后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文理中学,之后直接参加高考,另有相当部分学生则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之后进入职业学校,并根据兴趣爱好而选择职业,不会盲目地去追求高文凭和高学历。许多德国人十分看重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荣誉,甚至将这种职业带来的荣誉刻在墓碑上。这种崇尚职业资格和价值实现的成才观成为推动德国工程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3 日本的工程文化

工程文化相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是日本工程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渊源。

3.1 “武士道精神”——日本工程文化的精神根基

日本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诚效忠、克制律己的“武士道”精神,是形成日本工程文化的精神根基。“武士道”从字义上理解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佛教,给予武士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地服从;二是神道,教导武士对天皇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 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三是儒家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因此,“武士道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对日本工程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武士道“忠”的观念激发强大的内聚力;武士道“和”的观念造就高效能的团队精神;武士道的“恩赏观”转化为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工程文化。“松下七精神”中就有“工业报国”、“感恩戴德”等信条;丰田汽车公司明确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的理念。

3.2 “创新”——日本工程文化的精髓

自古以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造就了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意识,而地处“边缘文明”地带而背负的异域文明的压力和挑战又形成了日本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这两者使得日本民族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生存。

日本人认为:“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可以产生碰撞和狂热, 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因此,日本在工程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既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又重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和魂”与“洋才”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精明善变,将各种文化因子融汇创新,努力发掘和创造适合日本民族的思想与方法,具有将遵守法度、讲求秩序的西方理性主义与追求“一团和气”、讲求“温良恭俭让”的东方灵性主义融为一体的特色,形成了古今一体、东西合璧、兼容并包的工程文化。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学习的精神是日本迈向繁荣的第一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的口号。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工程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 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 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4 对我国工程文化的启示

从德国、日本工程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方式是其工程文化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经济需求的原动力才得以推动它的发展,反过来它又能促进经济的起飞。

与德国、日本相比,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灿烂而辉煌。但为何我国的工程文化却步履维艰呢?最主要原因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层面上对工程文化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中国人深深秉持“述而不作, 论而不行”的思想, 缺乏德国、日本的求真务实的技术实践。而且中国文化强调直觉体悟, 即习惯模糊的“水墨画式”的思维方法, 强调整体观点, 推崇直觉, 缺乏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 忽视对技能的剖析研究。同时, “学而优则仕”这种教育观念一直渗透在人们的意识中, 人们总是认为“为学不离从政”,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跻身于仕宦阶层。这不仅深深影响了人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自由选择性, 而且导致人们轻视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正是受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才使人们忽视工程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而致使我国工程文化教育发展缓慢。

要发展中国的工程文化,不仅要充分借鉴与吸收各国工程文化的成功理论与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化解传统文化对工程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文化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印春.敬业国民素质的显性精神——由日本的企业文化说开去[J].企业文化,2002 (5)

[2] 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3.

[3]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之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探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 张英杰,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2007(8).

[5][日]金子元久.市场化与国立大学—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许嫣嫣译.复旦教育论坛,2003,(1):42-47.

[6]吴忠魁.论日本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与教改对策[J].比较教育究,2001,(1):1.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从工程哲学视角审视测绘卓越工程师素质的构建
?下一篇:育人?工程?文化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