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从工程哲学视角审视测绘卓越工程师素质的构建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点击数: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工科在校生突破600万,工程师总数超2700万,居世界之首。但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洛桑年鉴》数据显示,在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重要指标的“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的评价中,我国始终处于被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趸未位。在国内,就业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由此暴露出来的全国各个行业专业人才的市场供需矛盾,尤其是综合性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发人深思。尽管原因众多,但从根源上说是工程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测绘先行。测绘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新的大规模的测绘工程项目正在酝酿和启动,即精准又快速实时,是人们对测绘的新期待。未来的测绘呼唤创新型的测绘工程师,这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用新的理念去思考和落实创新型工程师的培养,重塑新一代工程师的综合素质。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中国的工程教育长期采用全面学习乃至整个模仿的发展战略,全面学习的结果是过多的继承,当别人已经在改进和创新时,我们往往还在沿袭其过时的做法,由于“船大掉头难”,发现问题时已是积重难返。今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已是“世界工厂”,并以中国模式彰显世界,已没有可以照搬的样式,只能创新。基于此,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造就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拔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院校,测绘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首批试点专业。因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测绘拔尖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哲学和工程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已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哲学是对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对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其目的是要从总体上引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客观现实面前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工程哲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之上的哲学分支,是对人与工程关系的思考。

哲学与工程是现代社会两个重要的领域,哲学与工程结合,研究工程中的哲学问题,对工程造物进行思辨,核心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对工程活动的反思。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本质上看,工程哲学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哲学,是工程和哲学沟通的桥梁。工程师的任务就是把科学家的发现和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把知识,行动和道德结合起来,追求希望的结果,规避不愿的事件。工程的本质决定着工程的发展趋势,决定着工程建设的主体——工程师的规格与基本素质。工程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工程师素质培养。包括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等。从工程哲学的视角看,工程技术人才有不同于科学人才的培养方法。要培养出有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就应强化对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当前,我国测绘高等教育缺少工程哲学理念,致使测绘工程师素质不高:一是知识面较窄,不具备宽专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如懂测的不懂“绘(包括GIS技术)”,懂“绘”的不关心测,规划、建筑,管理知识更为欠缺;二是能力结构不够合理,尤其缺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哲学思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也明显不足;三是工程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测绘工程师的视野长期被局限在科学技术范围内,致使其系统工程思维方法和工程哲学思辨能力缺失,甚至把测绘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地局限于测绘领域内单纯作业员,只善于解决一些单纯的测绘技术问题,缺乏把测绘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综合考虑的能力,测绘工程作为系统的涵义被异化。

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哲学总是在人类社会面临巨大困惑及冲突的时期和环节中得以诞生和发展。工程哲学正是在我国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面临矛盾、冲突和困惑的时期顺时而生,它为我国的工程实践、工程教育,尤其是工程拔尖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人才长期发展的战略,关乎国家百年盛衰。站在哲学的高度,用工程哲学理念来构建国家战略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工程哲学诉求下的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

工程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工程师素质培养。从工程哲学的角度看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则高屋建瓴,从而使培养更直接、更便捷、更显效果。

(一)工程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测绘卓越工程师应有哲学头脑

现代测绘工程正朝巨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已呈现出技术高度集成化趋势。当今世界,测绘工程不再是靠一种知识就能支撑的,本质上已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测绘工程中会面对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棘手问题和更复杂的情况,对测绘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工程中充满辩证法,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我们应该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要提高工程师的哲学思维水平”。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指出:“工程师是后现代世界的未被承认的哲学家”。工程塑造生活,哲学开阔眼界。测绘卓越工程师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为此,需要用工程哲学思维武装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头脑,使其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关联中认识测绘工程科学的位置和作用,能够在“自然-人-社会”三元互动系统中认识测绘工程的地位和价值,能够从哲学的角度评价测绘工程的价值,并努力找到追求这些价值目标的可能途径。

(二)工程的集成化决定了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于测绘工程而言,测绘工程师运用测绘知识,勘察测绘范围、确定测绘要素、设计测绘方案、进行测绘作业、评价测绘质量、提交测绘成果。因此,从知识的本性上看,测绘工程知识不是测绘科学知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派生性”的知识,而是测绘知识的综合运用。现代测绘工程的集成性促使测绘知识不断走向交叉与融合。如现代测绘的核心技术——“3S”技术分别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空间定位技术(GPS)等不同的学科,而GIS技术又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测绘科学、地理科学、遥感、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信息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因此,一项复杂的测绘工程往往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各种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需要各种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集成。这就要求测绘工程师具有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是跨学科知识的“多面手”,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测绘技术集成为一个整体,以解决复杂的大尺度、多时空的现实测绘问题。因此,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厚实、广博、集成的知识结构。测绘专业教育不能再盲目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将科学、技术、环境知识,甚至人文科学等基础知识都整合进工程教育体系之中。促进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以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作为卓越测绘工程师应该具备完整的、多维的能力结构,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工程规划设计能力、决策实施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三)工程国际化决定了测绘卓越工程师要有全球视野

全球化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工程的每一个方面。现代工程已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因此,测绘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具有超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工程国际化意味着工程人才的全球流动,意味着需要组建跨越国界的工程创新团队。为此,高等测绘工程教育要加强与国外测绘大学和测绘企业的合作,打通国际合作教育与合作研究的渠道。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建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获得到国际认可的测绘工程师注册制度,促进国际化测绘工程师的培养。测绘卓越工程师只有具有对全球市场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的深人理解,具备良好的外部沟通能力,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成为拔尖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

测绘工程的实质就是人类获取现实世界地理信息的实践,是测绘工程师创新意识产生和创新能力生成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决策能力,它建立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包括三种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现代测绘工程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复杂性”和“组织性”的特点,既不是单纯的测绘科学的应用,也不是测绘技术的简单堆砌和拼接,而是集成化的工程系统。因此,工程创新更体现在“集成创新”上,是将现有的单项技术结合起来的创新,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技术层次,一是技术要素和经济、社会、管理等基本要素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集成层次。表现为“突破性”和“渐进性”创新。

测绘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链,既包含了“突破性”创新又有“渐进性”创新。许多渐进性创新技术经过积累、集成、优化,会带来突破性工程创新。但任何创新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因此,工程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基础抓起,注意“渐进性”创新的培养,但同时要注意,创新要以知识更新作保障。现代工程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现有知识的老化,测绘卓越工程师需要有更强的知识更新能力,需要有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工程环境中锤炼成为杰出的工程技术人才。

(五)现代工程的方法论要求卓越工程师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创性

测绘的过程就是应用测绘仪器、软件,运用测绘科学知识生产测绘产品的过程。这其中的每个环节离不开创造,创新是测绘事业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惯例被打破、知识转化和重组的过程。创新不只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思维理念创新等,没有创新就没有测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没有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测绘工程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测绘科学、测绘技术、测绘工程和社会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测绘卓越工程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超强的组织能力,才能协调工程活动中的各种冲突。要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才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测绘工程创新潮流,轻车熟路地驾驭大型测绘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成为行业的领头人。“实战出真知,百战出将军”,只有在复杂多变的大工程环境中才能磨练和塑造出优秀的人才。

(六)现代工程理念要求测绘卓越工程师要有健康的工程文化支撑

测绘工程文化是测绘工作者在长期的测绘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起来的,并为测绘群体所认同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等。它是测绘行业文化的内核灵魂,影响和决定测绘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是测绘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测绘从业者的职业活动起着激励和规范作用。测绘工作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开路先锋,基础保障,是一个艰苦行业,“天地连接处,测绘大舞台”,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远离亲人。需要有积极向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顽强拼搏的冲天豪气和大胆开拓,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需要有为描绘祖国河山舍小家顾大业,把个人利益汇入集体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长河之中的奉献精神。特殊的工作环境需要特殊的文化支撑。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因此,积极凝练倡导健康的测绘工程文化,发挥文化教育人,文化催生理念,文化立人,文化孕育精神,精神支撑人,人传承文化的功效,使优秀人才的品质在文化渗透、融合的过程得以长成。

(七)现代工程观要求卓越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

测绘工程是获取地表信息,表现自然面貌的活动,它对自然环境会产生破坏和影响。测绘工程师要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现代测绘工程探索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不断提高,工程中都要涉及效益和责任,工程伦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从深邃的海底,到浩渺的苍穹,从人迹罕至的广袤大漠,到宁静幽深的原始森林、山川,测绘工程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测绘的开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日益增多。测绘工程不仅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个详实的数据,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和伦理问题,要求测绘工程师有很高的伦理标准和很强的职业操守。正如英国萨里大学的Roland Clift教授所指出的:“工程师不仅要会分析工程,还要对其行为承担责任。他们既是一名技术专家,更是一名社会行动者。”因此,测绘工程教育中,要大力推进工程伦理教育、树立和谐工程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爱护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尊重当地民俗。将环境伦理学与“和谐工程”的教育思想融于测绘教育体系中,充分认识测绘工程与社会、环境的深层关系,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具有高尚灵魂和肩负社会伦理道德责任的测绘卓越工程师。

简言之,从工程哲学的角度观之,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懂管理、善沟通,具有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样化技能开展测绘。为达到此培养目标,测绘工程教育必须以工程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全球性和生态性特点,重视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构建具有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从继承性教育转向创新教育,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优化测绘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和谐型优秀拔尖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美国威尔·杜兰特说:“只有科学而无哲学,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的是知识,只有哲学才给我们智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应对世界未来发展的人才战略,站在哲学高度对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理论分析和前瞻,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测绘卓越工程师要想从深层次上把握工程的本质内涵并真正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就需要用工程哲学武装头脑,将哲学的理念贯穿于工程的始终。工程哲学是理论方法、思想武器,是能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能使我们在测绘工程活动中,提高效率和效益,少走弯路。因此,测绘卓越工程师要具有较好的哲学素养,要用工程哲学思想来整合和改革现有测绘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将工程哲学的新观念落实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构建全新的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树立新的测绘工程知识观、测绘工程系统观、测绘工程创新观、测绘工程社会观和测绘工程伦理观,重构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这样才能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殷瑞钰.建立工程界和哲学界的联盟,共同推动工程哲学的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9):56-58.

[3]吴辰.从《洛桑年鉴》看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4(4):10-14.

[4]王章豹,石芳娟.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7):63-67.

[5]杜祥琬.对工程哲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5,7 (2):24-25.

[6]王雪峰.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4) :19-23.

[7]段新明.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1) :28-31.

[8]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引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6-13.

[9]王观松.21世纪高等测绘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全面育人模式的构建[J].测绘通报2000(6):35-37。

[10]徐匡迪.徐匡迪谈工程与哲学的关系[J].岩土工程界,2006(1):17-18.

[11]孔超.工程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4):61-65.

[12]陈清泉.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工程哲学和自主创新[J].科学中国人,2010(5):68-70.

[13]李伯聪.“我思故我在”与“我造物故我在”[J].哲学研究,2001(1):21-23.

[14]王大洲.工程哲学研究新进展[J].哲学动态,2008(3):107-108.

[15]黄正荣.中国工程哲学的发展特征与历史使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10):95-98.

[16]徐匡迪.发展工程哲学落实科学发展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0-92.



查建中,冯磊,Lambda Verdonck等:《中国工科生源的需求分析(续)》,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

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页。

王章豹,石芳娟:《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7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卓越计划”下的工程伦理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工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工业强大的基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