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9日    点击数: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概述

2010年 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首批 61所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启动会,并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卓越计划 ”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推出该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还将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改革完善

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二、工程意识的内涵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所谓工程意识,是人脑对人工物、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个大工程的能动的反应,就是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情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

工程意识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最根本的是一个系统意识,它可以包含有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经济与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只具备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种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意识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视为已具备工程意识。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的思路和途径

1.改变授课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大学教育更重于知识传授,轻于能力培养,往往将知识的传授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体与客体颠倒。理论上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为教师,而实际上,从我现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却无一不反映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特征。主、客体发生错位,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产生主观性、臆断性与刻板性,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消极与盲从,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使高等教育阶段成为继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个 “断层 ”之后的又一个“断层 ”。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为学生服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不仅注重理论知识考试,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考核。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以问题、案例、实物为中心,努力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2.改变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按学科划分专业,按专业设置课程。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又仅仅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较强的刚性和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复合型和多样性欠缺;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衔接不力等。结果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无暇顾及相邻学科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提供有利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尽管我们有许多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课程设计、认识实毕业设计等,但是由于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我们在实践环节、实践时段和实践内容等设计方面,或者与工程实际脱节、或者缺少启发性和创新性。

专业教学环境建设的诸多方面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的结合,授课的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操应用式教学。

4.构建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教师类型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三大类。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我们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新华每日电讯,2007-10-25.

[2]王有良,费鲜芸.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农业教育,2006.

.[3]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
?下一篇: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