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1日    点击数: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经济发达国家依赖科技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 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稳步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1999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79万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3%。其中, 美国技术与知识进步方面约占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

1998年美国财政部长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高等教育界的领导人发表讲话时指出, 由于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这些市场力量的作用,“概念经济”的出现, 一国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的智力强项、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所决定, 同时,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日益变小。而这些市场力量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正在“加速度”前进,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 预计超过2/3的高中生会上大学, 这个数字比10多年前上涨了60%, 同时生源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强烈的学习需要使新的学习“提供者”应运而生——他们当中很多是非传统型和赢利性大学, 他们提供了很多全新的学习机会, 建立起灵活多样、讲求实效性和开发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认为, 只有通过合作研究, 才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许多国家纷纷将大学作为主要依托, 建立以大学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美国在波士顿地区和加州地区形成的高教、科研和生产结合体系, 将100多年前的荒芜之地, 建设成为闻名全球的“硅谷”电子工业基地。韩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国民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开辟了“大田科技工业园区”, 在那里建立了38个联合体。其中有21所大学、13个研究所和设计局、80多家生产企业、100多个实验和生产车间。其他国家, 如日本的“产学合作制”、瑞典的“工学交流中心”、英国的“科学公园”等, 都体现了同样的发展战略。

可以这样说, 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和经济综合发展的法宝。从宏观上看, 这有利于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 将是世界各国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模式。从微观上看, 这有利于各国高校调整结构,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提高学校综合竞争能力, 开展社会服务。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现代工程教育, 并对培养现代工程师是高等工科教育轴心的认识不断趋同。

尤其是面对21世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 美国各类工科院校都在积极摸索适合于本校使命和特点的课程改革模式。如麻省理工学院( MIT) 凭借其科研优势, 采取利用课余及假期加强学生的工程实际训练的办法,通过本科研究导向计划( UROP) 、本科实践导向计划( UPOP) 与企业结合, 组织学生参与某项设计或工程实践, 引导他们学会用数理科学基础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鉴于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也十分注意课程的综合化, 努力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交叉渗透, 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在重视加强数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 更强调的侧重点是: 工程实践能力, 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终生学习能力, 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 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高等工科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改进, 为工科高校培养现代工程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很显然, 当代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一个显著的共性特征就是社会化发展趋势。这一改革趋势主要体现在各国政府都大力倡导和推动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与生产、科研部门的结合, 发挥社会各界在办学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 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涵也日益丰富与拓宽, 二者的结合点呈现高移化的趋向, 即以科研为纽带的教育、生产、科研三结合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得日益广泛与深入。所以,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产学研结合, 发展办学的新模式, 努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迎接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换句话, 只有把大学作为产学研基地, 建立以社会需要为轴心的教学体系, 才能给高校带来活力。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然也一直在试图革新, 但是由于缺乏一种尊重和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 缺乏一种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人类的共同命运的精神, 因此, 我国与世界的沟通、理解和彼此尊重往往缺乏本质的回应, 以致要么出现不顾民族特点、全盘西化倾向, 要么进入不管世界潮流、唯我独尊的怪圈。

由此来看,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理念必须重新调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这些年来普遍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 课程实行综合化, 课程和学制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知识的前沿性, 学生所学尽可能地与该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相对接, 授课知识的更替速度很快; 除了基础课程外, 学校还提供大量和国际学科前沿接轨的研究型课程, 包括信息技术、网络和视觉媒体等新兴科技知识。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革新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不仅会给互派留学生带来困难, 也会进一步影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地球已被笼罩在信息化的网络之中, 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果国外不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的结合日益密切的情况, 国外来我国学习的学生也会不适应的。

但发展理念的调整还需要立足于实际, 切忌盲目跟风。高等工程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建国后一段时期内, 我们受全盘苏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曾长期把学生思维禁锢在狭窄范围内。改革开放后, 我们又全盘西化, 过分强调走捷径, 讲求经济效益, 缺乏对高等工科教育改革、革新的全面思考, 以致出现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

        应该看到,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需要根据实际及时更替。现代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能突破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模式, 美国高校制订了网上开放课程计划( 简称OCW) 。以美国麻省理工为首的几十个高校分别依托网络技术, 公开自己学校的课程资源, 并且承诺按照教授最新研究发现和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新内容, 同时为每位同学提供网络空间来记录学习过程, 进行反思和总结。另外, OCW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辅助阅读材料, 包括参考书目、杂志期刊、网络资源、数字图书馆和视频材料等, 以及这些资源的详细操作说明。与传统文本教材相比,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不但对学生有利, 而且对社会的发展更有利。[1]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教育何以如此成功[J].经济学家, 2005,( 9) .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重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