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2日    点击数:

一、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目前, 我国的大环境对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比较有利的, 或者说, 中国发展工程教育的背景比较有利。

首先,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中国要不要搞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界是有争论的。文革以前, 我们提的是四个现代化, 第一个就是工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 对工业化的认识有分歧。特别是80 年代, 有些美国的“未来学家”跑到中国来, 宣传他们的理论, 国内有些同志也跟着讲, 什么“可以超越工业化阶段”啦, “可以直接进入信息社会”啦, “可以进入后工业社会”啦, 等等。这种论调尽管没有写进文件里, 但事实上, 还是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完全消除了。所以, 我们的认识必须明确:我们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工业化这个历史阶段不可逾越, 我们必须切实搞好工业化。对此, 党中央是明确的, 并明确写进了历次党代会的文件。我们讨论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 必须放到这样的背景下来考虑。大家知道,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高校扩招以前, 工科生在高校中大概占40% 以上, 扩招以后仍然占到1/ 3。国外工程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要小得多。20 世纪70 年代, 美国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占全部大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0% , 现在据说只占到5%, 日本大概也不超过10%。中外工程教育的比重之所以差距较大, 是因为背景不同。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就过了工业化这一阶段, 而我们中国正在经历工业化的历史阶段, 对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有较多要求。这样说, 并不意味着工科学生多多益善, 招生规模越大越好, 而是说, 确定工程教育的目标和规模, 应以工业化和现代市场的需求为前提, 应建立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

第二, 是体制变化。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工科的教育内容比较单纯, 强调的是工程技术教育。计划经济的特点是以产定销, 生产的产品由国家包销, 培养的人才由国家统一分配。而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其特点是以销定产, 有没有销路, 成为工厂生产产品、学校培养人才的首要考虑。从工程教育的角度看, 人才培养就不能只有技术教育, 还必须使学生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经济、法律等等。就是说, 我们培养的工程师,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

第三, 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十六大明确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切要以人为本。这个问题的提出, 不自今日始。我们搞改革开放, 经济高速发展, 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也存在着隐忧。历经20 年, 在付出相当代价以后, 才意识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意识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 早在20 年前就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 当时提出, 我们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展, 不能走过度开发资源以维持发展速度的老路。但当时对此还缺乏实际的体会, 经过20 多年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后, 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 我们的环境, 我们的资源, 包括水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 已不足以支撑我们现在这种方式的增长。去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 取得很大成绩, 按汇率计算, GDP 的总值占全世界的4% 。但我们为此消耗了多少呢? 消耗了全世界30% 的煤, 30% 的钢铁, 40% 的水泥。这么大的消耗量, 才达到4% 的GDP, 长此以往, 国家肯定承受不了。现在我们在全世界到处采购资源, 包括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向俄罗斯买资源, 买木材和石油, 向中东、非洲、拉美一些国家买石油, 向澳大利亚买铁矿石, 向智利等国买铜, 在全世界所有能买资源的地方买资源。如果我们的GDP 发展到占世界的10% 或20%, 要获得足够的资源根本就没有可能, 这样下去, 怎么能持续? 因此, 我们的工程教育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 国际上有标准, 就是不要让下一代人过不下去。寅吃卯粮, 竭泽而渔, 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 是极端危险的。

第四,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 或者说新技术革命, 对现代经济的影响非常之大。大家知道, 现在技术进步非常之快, 要求我们从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为继续发展粗放型经济已不可能, 必须发展集约型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如果不这样做, 经济发展就会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今天的集约型经济提供了可能性, 为我国经济的集约化, 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为企业的技术变革和全面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凡此种种, 都应当在我们的工程教育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大学工科的研究开发和教育教学, 都应当参与技术进步的进程, 反映和吸收技术进步的成果。

第五, 是教育体系的变化。无论国际国内, 教育体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麻省理工学院(MIT) 为例。在上个世纪, MIT 经历了两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在二战以后, 特别是前苏联卫星发射成功以后, 美国方面感觉到自己在科学方面不行, 提出要发展科学, 当年MIT 的校长就提出来, 要搞科学, 要以科学为主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到了80 年代, MIT 又发表了一份有名的报告:“Made in America”,“美国制造”,提出要回归工程。这是因为经过二战后二三十年的努力, 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 已经从一个资源短缺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本来很多原创性的东西都是美国的, 但是日本学过去以后, 加以吸收、改造、创新, 变成产品, 大量日本产品打入美国, 占领了美国的市场。当时日本非常狂啊, 甚至有日本人扬言要把美国买下来。这种情况对美国人的民族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刺激, 美国的政界、产业界和工程教育界通过对美日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认为有必要重振美国的制造业, 夺回工业产品的市场优势。大家知道, MIT 是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旗帜之一, 由MIT 提出“回归工程”的口号, 反映了美国高教界对这一趋势的共识。

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有两大体系: 英美体系和德国体系, 后者也叫欧洲大陆体系。英美的体系是以科学教育为主导的,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比如, 拥有十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朗讯公司, 有些人就是学法律出身的, 但大学毕业以后却可以搞技术研究。德国体系就不一样, 德国强调实践, 强调工种, 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萝卜一个坑, 学什么出去干什么, 因此十分重视工程实践教学。这两种体系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根源。美国社会大, 变数太多, 科技发展又处在世界前列, 因此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可能在校就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将来怎么样是不可预测的, 需要大量新的思维、新的判断, 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也要宽一点, 以备将来择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 美国企业有强大的培训体系, 支持大学生就业后的实践训练。企业只需大体上了解学生以前什么学得较好即可, 究竟如何到了企业以后再比较。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讲究学历文凭, 美国大学也很少把校名改得耀眼炫目。比如, 我们老是说向麻省理工学习, 实际上, 把MIT 译成麻省理工学院就反映了我们这种重理轻工、名必求其大的心理, MIT ,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正确的译法是“麻省技术学院”,中国人觉得“技术”不好听, 就把“技术”改成“理工”,按照我们现在这种竞相攀比升级的势头, 似乎应该把“学院.”也成“大学”才是, 但人家上百年不改校名, 照样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其实, 美国的一些大公司也开办了自己的大学, 比如摩托罗拉公司就办了摩托罗拉大学(Motorola University) , 没有谁会认为摩托罗拉这所“大学”比MIT 那所“学院”更了不起。所以, 学习MIT, 真正应该学的, 是人家矢志不渝的工程特色, 是人家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当然, 这是题外的话了。而德国由于是后起国家, 19 世纪后半期兴起, 要追赶英、美等国家, 一方面前面有榜样, 跟着走就行, 因此特别强调实干精神; 另一方面要强调速度, 毕业生要出来就能干活, 就好用。

现在美欧两种教育体系有相互靠拢的趋势, 美国大学在“回归工程”,欧洲大学则在适度地拓宽专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既反映了各国高等教育根据本国现实所做的调整, 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势所趋。我国的教育体系现在国际化程度还不够, 也要逐步走向国际化。但无论怎么国际化, 都要以关注中国国情为起点, 以解决中国问题、满足中国需求为归依。

二、我国社会对高等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需求决定供给, 所以我要讲一下需求问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需求, 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数量方面又包括两个问题: 总量和结构问题。

先说总量问题。这几年来, 我们总的引导方向就是总量扩张, 这是指高等教育。我不讲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 据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 基础教育的总量在缩小, 那是另外的话题。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于, 在确定我们的招生总量时, 有没有以对市场需求的科学预测作为基础。我们老是在讲毛入学率, 毛入学率已成为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现在毛入学率已接近20% , 问题是, 这么多年轻人进大学, 毕业以后干什么。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的高等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泛义的提高民族素质还是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 讨论了许多年, 仍然不能算是讨论得很清楚。我的看法是, 提高民族素质是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共同任务, 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 还是应当有本阶段特有的具体任务。我认为, 高等教育最直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社会发展也是分阶段的。我们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 全世界的国家可分为三类: 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其中, 中等收入国家又可分为高中等收入国家和低中等收入国家。我国现在处于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低中等收入国家这么一个阶段, 我们的资源十分有限, 因此, 在这个阶段, 我们的高等教育仍应当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既然如此, 那就要明确,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里需要解决一个高等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的比例问题。可以说, 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从事医务工作的医师和护士, 应该与人口成比例, 比例大一点, 小一点, 只要我们的国力能够承受, 都行; 但是, 工科教育不可能与人口成比例, 而应当与工业需要成比例。我们有60% 以上的人口在农村, 在多数劳动力还在从事农业的情况下, 说工科的教育应当与全国人口成比例, 这不合逻辑。应当根据工业的需要来确定工科人才的数量。我们的工科毕业生占全体毕业生的比例是33~ 34% , 美国是5 ~ 6%, 我们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远远超过美国, 但是, 我们的工科毕业生远远没有美国工科毕业生那样好的工作条件, 因此, 我们的毕业生贬值就在所难免。过去常有报道说, 香港的菲佣都是大学生, 现在听说国外也有人要到中国来找大学生当保姆。如果我们在义务教育还有大量欠帐的情况下, 用国家的稀缺资源去为外国人培养高级保姆, 是不是有点荒谬? 这些情况说明, 工科大学招生的总量必须合理控制, 必须建立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 整个高等教育亦然。工科大学生的招生总量必须建立在对工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 不能简单地提出一个总的招生数字就完了, 不能不加分析地说, 美国毛入学多少人, 所以我们也得努力去做到。

        再说结构问题。人才需求的结构问外又可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问题。纵向结构也叫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社会都有层次结构。美国社会难道就没有层次结构了? 那为什么大学毛入学率只有50%, 而不是100%? 还有近一半人因为种种原因不上大学, 包括本人不愿意上。而这些人照样在社会上有工作做, 有饭吃。照理说, 人各有志, 不能勉强, 但我们有些小孩被家长硬逼着上大学, 结果心理上就弄出毛病来了。中国的问题在于, 小而至于个人, 大而至于学校, 都想上最高层次, 结果就弄得没有层次。一个没有层次的高等教育, 怎么去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横向结构也叫专业结构。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大的专业结构, 比如专业的宽窄应当如何确定, 刚才讲到教育体系变化问题时已经讲过了; 至于小的专业结构问题, 比如学科建设、具体的研究领域等等, 近十年来也有很大变化, 限于篇幅, 这里就不多讲了。

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基本上还是三个方面: 知识、能力、道德。就是说, 我们培养的人才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满足了社会需求, 才是达到标准的, 否则就是次品, 甚至是劣质品。研究教育的同志分析得更细一点, 比如知识与能力是什么关系, 等等, 对此暂不展开讨论, 基本上还是三个方面。

先讲知识。知识分三大类: 第一是自然科学, 数理化, 天地生, 也就是所谓通用基础; 第二是技术科学, 比如机械、电气、土木等等, 是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基础; 第三是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来说, 教学内容的体系怎么构成、比例如何把握、结构怎样安排, 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 工程教育的知识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那就是, 人文社会科学已经成为工程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搞设计非常简单, 工程师只要设计产品就够了, 从研究机构做出来的东西叫做“三品”——礼品、展品、样品;现在就不行了, 要面对市场, 要把“三品”变成商品, 否则, 卖不出去, 那还有什么意义? 国外的开发机构都有一个成本方面的指标。成本是产品市场化的前提, 技术再好, 如果成本太高也不会被接受。不光产品的生产要讲成本, 产品的开发设计也要讲成本。一些设计者常说我的这个产品要突出什么什么新意, 问题在于为这个新意要花多少钱, 是现在就花, 还是明年花、后年花, 还是十年二十年每年都得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这些都是大有讲究的。我们现在的贷款利率是5~ 6% 。如果你借1 万元, 现在就花与明年再花就会相差5~ 6%, 现在的一万元相当于明年的10500 或10600 元, 因此能晚花的钱尽量晚花, 这笔账你算过没有? 经济科学的知识你够不够? 如果不够你怎么去做生意? 法律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人成天在那里为技术专利打官司, 不懂法, 行吗? 比如, 张某和刘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开了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 你发明的专利是转让给张某有利还是转让给刘某有利, 是申请专利有利还是作为企业的技术秘密有利, 这些知识如果没有, 怎么搞经济? 所以, 工程工作中要考虑成本, 考虑市场, 考虑环境; 工程师也要懂得经济, 有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工程教育当然要把人文社科知识纳入教学范围。至于知识越来越多, 怎么安排, 怎么组织, 那是另外的问题。

再讲能力。在现代社会, 首先要学会采集和处理信息。前面所讲的那些知识, 表现出来就是信息。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学生听进去没有, 能不能记住, 脑子里是否形成了印象, 能否划出重点来? 同样一堂课, 有的人一听就能融会贯通, 有的人却百听不得其解, 这就有一个能力问题。更何况大学生除了听课以外还要自己做学问, 一个大学毕业生, 如果没有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没有自己看书、查阅资料的能力, 那就是一个素质上有严重缺陷的人。第二, 要学会吸收新知识。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 走出校门以后, 能不能吸收新知识, 或者说, 能不能与时俱进, 自我更新知识,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第三, 要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工科教育特别强调这种能力, 分析是动脑, 解决实际问题还包括动手, 大量的工作需要动手。第四, 作为一个工程师, 还需要组织和管理能力。在现代工程中, 工程师已经不是单兵作战, 还需要对相关人员和相关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 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学生加入社会团体, 安排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接受锻炼。第五, 要学会协调、表达和沟通。现在许多学生, 特别是学工科的, 协调、表达和沟通能力相当差。解决这个问题, 要从小抓起。如今学英语已经成了时髦, 但是, 一个人如果连母语都学不好, 能学好外语吗? 再者, 表达的准确流畅与思维的清晰缜密息息相关。这就涉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有规律的, 现在很多文章在谈论什么发散思维、收敛思维, 很少提到思维的逻辑规律, 我们现在学校本科不开设逻辑课, 研究生也只有选修课( 前苏联在中学就设有逻辑课) 。我们一度还批判过形式逻辑, 说那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 说我们只讲辩证逻辑。问题在于, 辩证逻辑是逻辑思维的高级形态, 而形式逻辑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态。没有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就会偏离概念推理的正常轨道, 就会变成诡辩。形式逻辑告诉我们, 任何结论都要有前提, 而且要通过推理过程才能得出。这个三段论中讲大前提、小前提是有道理的, 虽然有局限性, 但也有其科学性——写论文应有出处, 作结论应有前提, 否则, 表达和沟通就会令人不知所云。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 既是培养外在的语言能力, 也是培养内在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三, 谈谈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主要谈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品德, 基本品德包括公共道德和社会道德。比如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卫生等等, 都属于公共道德; 而诚信问题则属于社会道德。大家知道, 西方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人主义, 而我们的价值观的基础则应当是集体主义, 但是, 我们的公共道德教育却做得不如人家, 令人深思。社会道德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诚信缺乏, 考试弄虚作假, 连文凭都可以弄虚作假。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弄虚作假, 以应付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这种情况若不加以遏止, 任其蔓延, 那是非常危险的。过去我们以先进分子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全体国民, 事实已证明这样做行不通; 但是, 放弃这种做法之后, 如何对全民提出现实可行的道德要求,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品德教育, 似乎仍在摸索之中。品德的另一个方面是职业道德。包括工程师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都要有职业道德, 这应当成为大学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比如责任感, 比如献身精神, 都是重要的职业道德。我们的许多大工程都是百年大计, 干得好是造福人类, 干得不好是贻害社会, 没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是万万不行的。比如三峡工程, 从孙中山提出兴建, 一百多年来, 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 才得以完成。如果工程的历代参与者们没有献身精神, 没有甘于寂寞的精神, 动辄提出要评奖金、上职称, 怎么可能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 当然, 职业道德还包括有毅力, 有团队精神, 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这些精神在工程教育中都是应当加以强调的。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成就时说过, 第一流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才智方面的影响更大。居里夫人是非常高尚的人物, 她发现了镭——这是非常重大的科学发现, 但她甘于清贫, 没有为自己牟取专利, 而是把这一发现无私地奉献给全人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 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要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做人。我想, 这段话可以作为上面所说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吧。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你会不会做; 第二, 你该不该做, 做了以后对人类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因此, 学做人比学做事更重要, 这样说并不过分。

三、我国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现在讲一讲我国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先谈历史沿革。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分三个阶段。最早是从北洋大学算起, 到辛亥革命以前, 这里姑且不谈。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后到建国前, 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到.. 文革.. ,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到现在——文革.. 期间中断了一段时间, 也姑且不谈。建国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美国, 当然也受其他各国的影响。建国以后我们全面学苏联, 而苏联继承的是旧俄国的传统, 旧俄国学的则是德国体系。改革开放后觉得苏联的体系不行, 又回过头去学美国。实际上, 我们学苏联也学得并不到位, 现在有些人把我们自己的许多问题都归咎于学苏联, 我觉得并不公平。这倒不是说苏联的做法样样都无可指责, 而是说, 应当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哪些是来自别人的消极影响, 哪些是因为学而不得其法, 哪些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现在我们学美国也有很大的盲目性。美国的高等教育有其优势, 也有其不足。我们知道, 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发展变化, 如果他们只有优势, 那就用不着发展了。但我们有些人往往不去正视和研究我们自己面临的问题, 习惯于将别人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内的成功做法视为普遍有效、永恒不变的规律, 从前学苏联如此, 现在学美国也如此, 实际上, 我们对美国的情况存在很多误解。学习他国经验本来不是坏事, 但这种学习如果是建立在误解乃至盲目照搬的基础上, 那就可能会产生许多贻患无穷的弊端。

再谈谈现状, 也就是谈谈近期的变化。近期的变化有这么几个: 并校, 扩招, 并校还包括升格以及管理体制的改变。一所学校突然增加了那么多学生, 怎么管理? 质量怎么保证? 这些都是新问题。9 月份在清华大学开国际工程教育大会, 河北有所学校的校长在会上介绍情况, 说他们计划内的学生只有1000 多人, 结果招了5000 多人, 是地方政府要求招的, 另一方面, 多招的这批学生都是要多交钱的, 所以学校也愿意。招生规模扩大了, 教师、教室、实验设备够不够? 按质量要求, 与学生人数是否成比例? 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

当然, 应当看到, 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建国50 多年来, 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活跃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我们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 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取得今天这样的地位, 对此, 大学育人功不可没。我们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部委、地方领导人都有工程师的学历和工作背景, 这一点使来访的很多外国人羡慕不已, 认为工程师在中国地位很高。不管怎么说, 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还是培养了不少人才, 他们已经成为国家的顶梁柱, 成为几十年来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骨干力量, 这是应当肯定的。

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存在的问题, 有旧问题, 也有新问题。旧问题首先是数量和结构问题, 前面已详细论及, 这里就不多讲了, 着重讲讲新问题。

首先是培养质量问题, 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陈旧。我们的专业和课程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 总体上比较陈旧, 有的课程内容几十年不变。当然, 通用基础中的有些课程不可能老是改变, 比如数学课, 就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不宜变动得过于频繁。但是, 我们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否则, 就会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尤其如此, 及时更新工科的专业和课程内容, 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站在世界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前沿的大批高级工程师, 绝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能力缺乏。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这一点, 前面已经谈了不少, 这里特别想谈一下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文革”以前就存在。我们的工科学生参加实践、进行实习的机会比苏联的同类学校要少得多。改革开放以后, 实践能力培养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一方面, 一些高校受美国教育体系的影响, 重理轻工,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 社会、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 不欢迎学生到单位实习。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三是道德空泛。我们的.. 两课.. 看起来很受重视, 有正规的教材, 课时也不少, 但内容缺乏针对性, 效果很难说。我们往往把品德课变成了知识传授课, 但我认为, 品德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养成教育, 品德是很难通过单纯讲课来形成的。李政道当初到美国学习的时候, 他的导师费米教授和他有个约定, 每周两人应有半天时间在一起交谈, 不谈正在研究的学术问题, 除此以外, 海阔天空, 什么都谈, 谈政治, 谈社会, 谈人生, 教授通过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就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言, 我们的差距太大了。有的导师带博士生, 就见两次面, 入学时见一次面, 答辩时见一次面, 怎么教育啊? 师生比那么大, 导师想交流也顾不过来。据说清华不错, 规定一个导师只带一个博士生, 这就为师生经常面谈留下了较大的余地。不过, 这样的条件我看全国恐怕只此一家。我们的道德品质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氛围, 我们的导师在学识才干方面, 在立身行事方面, 能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校应当为学生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凡此种种, 都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必要条件。海尔在中国企业中大概是排在最前列的了, 当年张瑞敏到海尔去后在管理上做的第一条规定是不许随地大小便, 说明许多事情都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古人说, ..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就是强调道德的养成。道德与法律不同, 法律是强制性的; 道德必须发自内心( 所以习惯于说假话的人品质肯定好不到哪儿去) 。在这个意义上, 道德养成教育也对心理健康提出了要求, 为此, 我们应当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 研究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是教育资源问题。扩招以后, 学校的规模扩大, 学生的数量增多, 相形之下, 资源显得严重不足。所谓资源, 既包括物质资源, 也包括人力资源。从物质资源看, 现在普遍存在校舍不足、教室不足、实验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工科教育来说, 不能正常开展实验, 是很严重的问题。一些学校学生做实验时, 独立操作的机会很少, 往往是几个人一组, 人太多时, 由教师演示演示就算过关了。这样下去, 终非了局。有人建议搞计算机模拟实验, 特别是搞信息的对此持赞成态度。我认为, 学工的人, 适度借助模拟手段当然是必要的, 但实验本身已经是对现实一定程度上的模仿或抽象, 再样样都用计算机模拟肯定不行, 因为真刀真枪的动手操作才是形成工程经验的最重要的前提。人力资源不足, 主要是指教师不足。现在有一种误导, 认为已经是信息时代, 教师不足, 可以上大课, 比如网络教育、电视教育, 都是一人上课, 全国听讲。但是, 上大课永远代替不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 不仅道德养成需要有导师人格的感召, 而且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 实践经验的积累, 都需要教师当面指点。所以, 上大课远不是完备的教育。当年国家计委同意要扩招的主要理由是推迟就业, 但是, 用不完备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难以保证质量的, 也是不可能真正缓解就业压力的。我们应当积极寻求多样化、综合化、社会化的解决途径, 不能用过度扩招本科生、研究生的办法, 把就业问题一味地推迟下去。

第三是趋同化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很严重的趋同化, 竞相攀比, 竞相升格, 结果是千校一面。趋同化的原因很复杂,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争夺资源。我们的资源本来就有限, 水涨船高, 教育的规模发展越快, 对资源的需求就越大。这是总的情况。但有些专科学校对此产生了误解, 认为只有升格为本科才能争得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资源。实际上, 由于专科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对实验条件要求更高, 因而应当比本科占有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资源。当然, 一些地方领导分配资源不是根据学校的需要, 而是根据学校名气的大小或办学层次的高低而定; 在有些地方, 甚至把官阶与学校的办学层次挂钩, 这些也是升格成风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之一。现在, 大专要升本科, 本科要搞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要争“211”,这样, 总体上钱就不够, 人手就不够, 就要节约成本, 就不得不减少实践, 就不得不上大课, 而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学生的整体质量下降。说到大学的名气, 高教界还流行着一种偏见,似乎有名气的大学只能是综合型大学, 尤其是其中的研究型大学, 而这些学校的工科专业应当像理科专业一样, 培养科学家而不是工程师。其实, 事情很清楚, 对于工程教育来说, 无论是单科性的工科院校, 还是研究型大学的工科专业, 其培养目标都应当是工程师, 或者说, 以培养工程师为主。也许少数工学博士将来要从事工程科学研究, 成为工程科学家, 但绝大多数工科学生都应当成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程师, 这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 理科教育也不可能把大多数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 真正成为科学家的是极少数, 最大量培养的还是中学教师,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问题在于, 如果上述偏见成为主导性的倾向, 就可能对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 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有本质的区别。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有句名言: 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 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科学家从事研究发现, 工程师进行创造发明。科学家的动力来自兴趣, 工程师的动力则是功利。市场是否需要, 能不能赚钱, 是工程师设计开发产品的首要考虑, 不讲功利是不可想象的。科学家要研究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规律,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 物质总是越分越小。工程师采用的主要方法则是综合, 没有机械知识, 没有电学知识, 没有材料知识, 没有把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能从事工艺设计、进行产品开发吗? 能做出一架飞机、一辆汽车吗? 科学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 工程师的成果则是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正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有这么多重要的区别, 因此, 培养工程师和培养科学家也需要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而问题恰恰在于, 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是按照科学教育体系构建的。首先, 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按科学教育的体系构建的, 我们在中学讲数理化, 进大学后如果学的是理科, 就能实现平滑过渡; 反之, 如果学的是工科, 那就有一个很陡的阶梯, 需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 这个转变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我曾建议开一门工程概论课, 就是想弥合中学理科教育和大学工科教育之间的鸿沟, 但至今未能实现。当然, 更带根本性的措施, 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普及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常识。

第四是教育主体问题。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 这个问题讨论了许多年, 至今尚无定论。我想, 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分时段解决。在教育层次较低的阶段, 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育层次提高以后, 学生自主学习就应成为教育和教学的主要形式了。层次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所以, 高等教育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高于基础教育; 而在高等教育中, 高年级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高于低年级, 研究生阶段的要求高于本科阶段, 如此类推。《学记》中说,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强调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 在今天, 这种心智发展的阶段性是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获得程度为标志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见微知著,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能力的微妙变化, 以此决定自己介入其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第五是教育体制问题。体制问题, 一是涉及各种利益; 二是与思维方式有关。前面已有详细讨论, 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六是评价体系问题。前几年我们工程院到美国去考察, 发现人家的评估观念、评估目标、评估方式都已经改变。过去美国大学评的是教: 教学大纲如何, 课程体系如何, 等等; 现在评的则是学: 已经教了什么, 学生学了什么, 学到手没有, 毕业后所在单位对他的工作能力有什么反映, 等等。而我们则把注意力放在硬件评估上: 操场怎么样, 体育馆有没有, 跑道是300 米还是400 米。说400米能培养好学生, 而300 米就不能, 这令人难以置信。我不是说教学设施不重要, 而是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更重要。国外大学的教学评估, 历来重过程而不是重条件, 现在发展了, 由重教转向重学, 仍然不以硬件为重点。在把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一点上, 国外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此外, 评估体系是追求自身体系的完整性, 还是追求与实际需要的相符相合? 我认为, 还是以注重实效为宜。

第七是信息化问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信息化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进行教育的工具; 二是在教育内容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信息化作为手段, 而不是作为目的, 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前几年我们去美国的凤凰城大学考察他们的网上大学。原以为既然名为网上大学, 网络设施一定很先进、很庞大, 结果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网络。他们说: 现在公共网络很发达, 用公共网络开展网络教育就足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网络? 网络大学的宗旨是办教育, 而不是办网络。我们有些学校的做法与此相反, 花了许多钱建网络, 建好了请人评估验收, 然后争取得一个什么奖——这就是把信息化当作目的了。而美国的网上大学则是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网络资源, 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我认为, 这种不尚虚荣、不浪费资源、人才培养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八是工程教育的出路问题。上面讲的许多问题, 归根结底, 都与工程教育的出路问题有关。我想, 最主要的出路还是让教育融入社会, 尤其是工程教育, 更要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如果说扩招前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关起门来办学, 那么, 扩招后仍不融入社会将是无法生存的。这是因为:

其一, 需求由社会决定。在扩招之后, 在高等教育规模如此之大的背景下, 如果学校仍然自行其是, 对社会需求不予理睬, 那怎么办教育? 毕业生将从事什么工作? 他们能否充分就业? 现在国外有些人到我们这里来高价招保姆、招护士, 难道这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 众所周知, 我们总的教育投资比例并不高, 但是, 对高教的投资占整个教育投资的比例在全世界却是最高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义务教育不义务”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两会的关注。要真正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以销定产”, 按社会需求决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办学模式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其二, 资源由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经费多年来一直是国家划拨, 这实际上是社会以上交国家利润的形式间接向高等教育提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如何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更好更紧密地与社会结合, 争取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由社会直接提供的资源, 从根本上讲, 这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取决于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工程院在美国的一些地区考察, 发现大学与企业的结合是做得很好的。美国大学的办学经费中除政府拨款外, 很多是来自学费、大财团赞助和校友的捐款; 他们的筹款和财务管理机制也比较成熟, 但从根本上讲, 美国大学的充足资源和雄厚财力乃是其办学质量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

其三, 工作要社会支持。高校工作中主要是实验和实践环节需要社会支持。我们的科学实验、工程实践, 学校自己当然可以做一部分, 但不可能完全由学校包办。尤其是工程实践, 更不可能在校内完成。所以, 教育和教学工作, 尤其是实践教学, 需要大力争取社会的支持。当然, 这种支持应当是相互的, 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产生了不少校企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 这方面的探索应予鼓励。

其四, 结果要社会承认。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 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 应当由社会来检验。现在大学排名被炒作得挺厉害, 但究竟是否名实相副, 要看社会是否承认。当然, 事情有它的复杂性, 由于信息不对称, 某些排名也许暂时会对社会、尤其是对学生家长产生影响, 但是, 如果你的毕业生名不副实, 如果这种情况越出了社会期待的限度, 那么, 排名的效果就会滑向它的反面。换言之, 社会检验有它的周期, 一所大学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工作几年的周期内会表现出来, 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检验也将是对大学排名榜的检验。所以, 一所大学要真正办出质量, 首先要弄清需要, 既弄清社会的需要, 也弄清学校的需要。就是说, 弄清社会有多少需要, 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努力能满足其中哪些需要, 以及学校在此过程中能满足自身发展的哪些需要。由此可引出第二点——合理定位。现在很多学校定位不清楚, 都要成为一流大学。都成为一流大学, 就没有一流大学了。总得先弄清楚什么叫一流大学、中国有几所大学能成为一流大学才行吧。有的学校甚至还指定了成为一流的年限。这些人不明白, 是否一流, 是个社会公认的问题。不会有谁来向世界宣布, 不会有谁来给你挂匾、发证书, 说你从某年某月某日起就成为一流大学了。问题的关键在于, 你要弄清楚你这所学校的性质, 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比如, 你是工科学校或工程专业, 那么, 你的最大特色就是工科, 你最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工程师。有人说, 研究型大学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工程科学家为主, 这些人应当问一问自己: 我们国家的近期或中期发展究竟需要多少工程科学家? 我们的经济规模能否支撑这么多工程科学家的研究开支? 第三点是要进行课程改革。现在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大学时间有限, 不可能把学生一辈子都关在学校里学习吧。现在知识越来越多, 必须根据专业教育的需要有所取舍。目前最需要改革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开设工程学概论课, 搞工程的没有工程学的概念, 这说不过去。二是建议开设工程数学课。我们现在讲了大量的普通数学, 其中许多内容与工程实践无关, 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无关。教得太多, 超过了需要, 超出了负荷, 效果会适得其反, 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报酬递减规律。高等数学的学习, 只要便于工程应用、便于知识更新就够了。三是注重实践教学, 强化工程训练。这一点不言而喻, 在此不再多讲。

最后简单讲一下职业技术教育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我们对这一块重视不够, 今后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 我对职业教育这个提法有点不同意见。基础教育姑且存而不论, 试问高等教育的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科类不是以就业为目的? 现在有个词很时髦, 叫做“通识教育”, 直译是“自由教育”或“一般教育”。我最近才看到, 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 或者general education。据说, liberal education 强调人的自由发展, 以满足人的兴趣为目的, 而不带任何功利动机。按照这种说法, 看来只有老年大学才合乎其标准。不管怎么说, 职业技术学校明确提出以就业为目的, 我认为很好, 是定位准确的表现, 不要妄自菲薄, 不要认为以就业为目的就是低人一等。第二, 职业技术学校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正确的。但是, 这种培养是有理论指导的培养, 而不是旧时代师徒相授式的培养。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师, 但这种技师是大规模工业化背景下的技师, 是有理论基础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技师。我们既要强调实践能力, 又要强调理论基础,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这样, 我们的技师、工程师才会有发展后劲, 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市场变化。第三, 要与企业、与社会紧密地结合。一所学校能与企业实现这样的结合, 就是成功者, 就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因为只有你帮人家解决了问题, 人家才愿意跟你合作。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最大的优势不是写论文, 而是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 就是说, 既要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 更要培养能解决企业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不是经理, 不是教授, 也不是搞设计开发的工程师, 英文称之为Technician, 中文怎么翻译? 技术员? 技术专家? 有待斟酌。众所周知, 工艺技术不过关, 成了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卫星上天到电梯升降, 质量是否达标, 运行是否正常, 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取决于理论正确或设计成功, 而取决于工艺技术是否过硬。如果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培养大批有高度敬业精神、有足够专业理论知识、有精湛工艺技能、为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级工艺技术人才, 那么, 对于我国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我国形成先进的、独立自主的、富有创新活力的工业技术体系, 都是无量功德。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下一篇:CDIO工程教育模式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