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宣传统战部>> 统战工作>> 时政要闻>>正文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0日    点击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把民族利益、民族意志放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考虑、规划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把民族利益、民族意志放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考虑、规划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民族利益和意志、传承民族历史和文明、运用民族语言和思维、弘扬民族文化与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凝聚13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各族人民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民族利益和意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与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再次提出要把推进国家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此后,党制定并始终贯彻和执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开辟了现实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党和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民族独立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而不懈努力: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成功地从外国殖民者手中收复香港和澳门,同台独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构筑了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

  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意愿。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继续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确保了少数民族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同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作坚决斗争,巩固了民族团结的局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沿边开放政策,大力扶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传承民族历史和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延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通过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当今人类文明发展多样化道路的探索做出了新贡献。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创造出新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使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放光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史的接力。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四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第三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第四次革命则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华文化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惟邦本”的价值取向。“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构想、对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对外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价值诉求、崇尚和谐的思维特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大智慧。今天“以德治国”方略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内省、厚德载物的道德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了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都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鲜明体现,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这种“中国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运用民族思维和语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表达,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民族思维和语言,立足中国实际问题的回答,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大都以汉语文字为本语发布,然后翻译成蒙古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发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语言文字表述带有现代汉语言简义丰、通俗易懂等特点。尤其是邓小平的讲话采用大量的大众化的民族语言,例如,“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些重要术语,如邓小平的“小康”、江泽民的“与时俱进”、胡锦涛的“和谐”,都可以在民族文化典籍中找到出处。(作者:马德成?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构建和人民政协的主渠道作用
?下一篇:参政党参与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