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通知公告>>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八十四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30日    点击数:


目    录

一、推荐阅读文章

1.《中国制度的四大“法宝”》…………………………………(3)
2.《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8)

二、推荐阅读书目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简介………………………(11)

中国制度的四大“法宝”
陈江生

       只要牢牢守住中国制度的优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那么中国一定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会如约而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突出的优势,党的领导确保了国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秉承的最终目标必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不管道路如何曲折,目标是确定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保证中国朝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在当前和未来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中国能够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使得中国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能够不断得到提高。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备了强大领导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领导确保了中国的稳定,保证了中国的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压舱石,有了党的领导,中国才有了核心,各项事业才能稳步推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能够有效统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维护国家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国家的人民性
      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体的人民性。在人民内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保证了权力运行的人民性。选举民主确保了权力来自于人民,协商民主则进一步确保了权力运行的民主性,两者相结合充分保证了人民不仅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还保证了人民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实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对应地,为了确保国家发展成果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里,保证国家的稳定安全,对于那些试图掠夺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伤害中国人民利益者,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我们的制度设计都准备了专政的手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证了政体的人民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经济发展的人民性。人民代表大会制保证了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还依法享有监督权,能够确保人民代表为人民;它还保证了中央和地方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使得中国人民更广泛、更有效地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人民性。公有制经济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则是激发人民创造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人民、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方式保证了制度的高效运行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方式,这一组织方式能够确保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办大多数事情、做大多数工作时,比别的组织方式更加高效。民主集中制为我们开创、发展自己的事业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确保了我们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在做路径选择时更好更快地达成一致;在达成路径选择一致后,能够更好地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后,在行动上也能够更好地上下同心、各司其职,保证事情最好最快地办好。这种既有充分的民主、又有适当集中和强大执行力的组织方式,其有效性已经被我们制度过去运行的成功所证明。
        民主集中制确保了我们发展和规划的全局性和长远性。民主集中制在集中之前是一种充分和全面的民主,在建设性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想,让所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提供自己的智慧,从而确保了集思广益,确保了对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最后集中到充分协调了的局部和全局、充分考虑了的当前和长远上,做出决策。在决策之后,并且保证坚决执行。这样的组织方式,当然更具大局观,能够更好地考虑人民作为整体的长远利益。
民主集中制还确保了我们更加容易形成核心和向核心看齐的意识。对于制度运行来说,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并向核心看齐,是提升制度运行效率、降低制度运行成本的关键。民主集中制决策民主、迅速的特点,使得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关头,能够基于实际形成核心,正确全面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能实现向核心看齐,跨越困难,实现发展。
       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了制度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个基于实事求是原则建立起来的制度。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充分体现人民性的国体、政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继承了新中国的这一整套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我们历史的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我们现实的实事求是。正是由于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随着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只要牢牢守住中国制度的优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那么中国一定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会如约而至。


(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
杨英杰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这一命题的基本阐释。孔子曾论及天人关系,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这里所说的“天”,就是我们今人所言的“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精深的内涵,主要是精神境界、道德领域的,而非纯自然界的。仅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这一思想启迪我们,应当把“天”与“人”看作是有机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更不可人为对立。北宋理学家程颢甚至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片面地强调战胜自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他特别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思想立足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为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与此同时,还把保护绿水青山与保护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加以强调。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大理调研,站在苍山洱海旁,看着村落整洁的环境,古朴的形态,他不无感慨地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
  乡愁,就是无论你走多远,永远萦绕在心中让你眷恋终生的故土的山水草木乡音乡语。没有了山水草木,乡音乡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屏障,也就不会有凝聚着文化传承的乡愁。
  最近,美国两位学者从气候变异环境变化的角度,研究了世界文明发展中各种文化或激变或流传的原因。他们运用500—1900年间的全球温度数据,通过确定1309个种族的历史位置,匹配环境不稳定性指标,又以现今7000种语言使用分布情况与种族进行匹配。通过一系列匹配,确定现今个体其祖先生活位置的环境不确定性,以估计其与传统延续之间的关系。两位学者认为,在稳定的自然环境中,过去的经验对当前有正面指导作用,人们因此更愿意继承传统;若环境不稳定,上一辈人的习俗和信仰与当前一代人相关性更低,因此文化更容易发生变化。简而言之,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显著负相关。自然环境越稳定,文化传承就更容易。
  尽管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考证,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肯定不利于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能够传承发展至今,与文化中充满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比如孔子就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今天,我们正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上,传统文化所饱含的对自然的温情与亲近、敬畏与尊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基因的重要部分,为我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

  (本文作者系《学习时报》副总编辑)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作  者:冯其庸/口述  宋本蓉/记录整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简  介:
       这部数十万字的口述自传,是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的访问基础上,由宋本蓉女士进行了文字转化和整理,并经过传主冯其庸先生五易其稿的修改而定稿。作为一代文史大家,冯其庸先生的口述本身即具有非同常人的历史意识。他将自己的一生编织在亲历的一个世纪的现代史中去回顾,为自己的口述设立了一个个既是自身历程,也是历史进程的连环章节。从中可以看到,他90多年的历程包含三个阶段。首先是在江南家乡的30年。开篇的童年生涯像风俗画一样展开江南农村的家族记忆,这些个人生活的场景,是上个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普遍景象的写照。而日本侵略在其记忆里留下的最深刻的童年印象,也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民生惨境。他记录自己迎接解放、参加解放军、中学执教的早年生活,都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众盼望新生的积极心态。冯其庸先生在1954年的而立之年执教中国人民大学,从此在北京生活60多年。在北京生活的前20多年,是他人生历程的第二个阶段。冯先生的这些亲历口述,不仅是其人生风雨点点滴滴的深刻记忆,也是共和国史上风雨历程的早年记忆。冯先生人生历程的第三个阶段,是粉碎“四人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生平。这个阶段,冯其庸先生主要提及了他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诸多作为,如《红楼梦》定本的整理出版、红学的兴起、玄奘取经之路的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常务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及其“大国学”概念、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成立等。与之前两个阶段的生平回顾比较,从他个人的成就上,可以看到,近30多年来中国社会走向新建设之路的和平环境。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八十三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八十五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