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三十七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点击数:

“十三五”规划纲要体现三大特点  发展新理念“主线”贯穿始终

胡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中国这艘巨轮又将开启新的五年征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份长达6.6万字、共分为20篇的《纲要》,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立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谋篇布局角度看,《纲要》突出体现了三个特点。

特点一:发展新理念作为“主线”

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鲜明地阐述了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遵循的五大发展理念。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主线,充分体现了发展新理念,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纲要》的篇章布局。整个《纲要》分为20篇、80章,约6.6万字,整个篇幅比“十二五”规划多一些。胡敏指出,除了第一篇相当于《纲要》的总论,最后一篇相当于实施的落实保障要求外,从第二篇章到第七篇章着重强调创新发展和可以激发增长新动力的发展领域,包含了技术创新体系、体制创新要求、产业创新目标等;第八篇、第九篇强调了协调发展,包括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十篇着眼于绿色发展,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第十一、十二篇强调开放发展;第十三篇至十五篇着眼于共享发展。

这么多篇章不惜笔墨,强调的都是经济领域的发展,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第十六至第十九篇,接着指出了文化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包括党的建设领域)以及国防与经济融合发展领域的改革,这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些规划领域也一样体现了发展新理念。

特点二:拿出了一份清晰明确的“责任清单”

为了使得这份规划更加具体明确,与往常的五年规划一样,《纲要》首先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共25项,其中11项预期性指标和14项约束性指标,弹性目标和硬性指标一目了然。除了篇章设计的大体例之外,每一章还分设了若干节,在相应章节还附录了25个体现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相关具体目标要求的知识性指引性专栏。《纲要》章节的具体逻辑完全是针对需要落实的发展规划,形成“以发展理念引导规划思路、已发展思路明确规划要求,以目标要求落实具体举措”的规划脉络。

无论是涉及未来五年发展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政治(党建)和国防军队建设的哪一个具体板块,都有具体的规划指向、鲜明的发展目标和详细的工作举措,让人感觉规划其实就是一份“责任清单”,任务明明白白,工作清晰具体,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有的放矢。

特点三:新思想、新战略令人耳目一新

通读规划《纲要》全篇,不仅让人感觉这是一份强调“发展”的规划,也是一份能够激发潜能、鼓舞人心的“创新”的规划。全文包含了大量新思想、新概念、新战略、新范式、新工程等。比如,第六篇专门规划“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在第7章阐述“双创”,提出要“全面推进众创众报众扶众筹”;第16章提出要“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在第九篇第41章阐述“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52章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等。这些当前媒体聚焦、耳熟能详的热词汇,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具体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助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纲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彰显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描绘了未来五年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展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丽画卷。一份好的规划是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更是体现了国家的战略意图。正如这份规划在一开始所指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全体人民凝神聚力,团结奋斗,这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蓝图一定会成为美好现实。

(本文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阅读原典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起点

徐奉臻

 

当下,远离马克思谈马克思、远离马克思批马克思、远离马克思否马克思,不仅是学术领域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成为当下信仰危机的症结。如何在青年人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破解信仰危机,成为大学思政课面临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高含金量的信仰教育需要从阅读马克思主义原典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阅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是真学的根本之途。没有真学,不可能真懂。没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成为一纸空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四真”的一体性和统一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境遇,也是思政课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行为路径。所以,阅读原典应成为思政课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教师首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再帮助学生“懂”和“信”。

接受的前提是信任与信服,而信任感与信服感的建立,有赖于教师对令学生困惑的问题作出合乎逻辑和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果没有阅读,就难以判断马克思的著作是否值得阅读。如果仅仅碎片化地阅读,就难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认识。只有完整充分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思政课教师才会拥有进行信仰教育的话语权,思政课的信仰教育才不会流于无物的空洞和教条的形式。

阅读马克思,是走近马克思的必要环节。此一环节的阅读,既要关注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之间的不同,又要厘清马克思的研究者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学术间距,以修复被偏离和被误读的马克思,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麦克莱伦的话说: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需要“剥去很多历史的外壳”。

阅读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必要环节。此一环节的阅读,旨在复原虽然事实存在但却长期被消融和被搁置的马克思的思想,使被隐性化的马克思主义逐渐显性化,以便发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多棱镜的马克思。

阅读马克思,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环节。此一环节的阅读,需要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具体分析,挖掘其当代价值,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及路径,解决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条化、工具化、偶像化、标签化等问题。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包括信仰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部分,阅读的对象也应既有马克思主义原典,又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由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因此阅读马克思主义原典在思政课的信仰教育中更具基础性或首位性。

阅读原典,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四个转变,即由侧重方法的改革向侧重内容的挖掘转变、由立足于强调学生的信仰向师生信仰的同构共筑转变、由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游戏化和娱乐化趋势向展示最具根本性的思想和理论的力量转变、由口号性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向实至名归的“四真”转变。

可以预期,当阅读不再成为奢侈,当阅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成为思政课上师生的自觉行为,信仰教育才会由外在的推动变成内在的自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开花结果。

(本文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

 

作  者:周洪宇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  介

知名教育学者周洪宇教授主编的《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八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人们全面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陶行知研究的进展,并从陶行知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改革现实教育的精神力量,进而找到指引教育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学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独放异彩的教育学派。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育学教授戴维德·汉森在其主编出版的《教育的伦理视野——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中,介绍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其中,陶行知是唯一的中国教育思想家,足以说明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陶行知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学的是西方教育理论,但他却没有将西方教育理论完全地生搬硬套,而是经过分析、消化,融合当时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条件,逐步形成他的生活教育学说,并通过实践将之贯彻、落实。他放弃高官厚禄,以乡村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的起点,将个人教育的理念放置于实际行动之中,极具教育的创新意义。

  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任务空前繁重。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无疑是一面可供省思的镜子,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三十六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三十八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