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三十六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8日    点击数:

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底蕴

辛向阳

 

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保持持续健康的内在动力。必须认识到,创新发展不是离开社会制度的悬空式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始终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底蕴,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要条件就是科技创新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332年的历史,在1848年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有很多条件,比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理论基石、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等等。还有一个重要前提不可忽视,就是科学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

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不重视科学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这成为其思想的软肋。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一个问题是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要面对的困惑:未来社会谁来从事十分艰辛、枯燥、肮脏甚至危险的劳动。考茨基在其《莫尔及其乌托邦》一书中说,这一问题“成了全体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块绊脚石。”让谁来承担未来社会艰苦劳动这一问题的确绊倒了无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考茨基认为,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人们认真研究近代技术,这一类问题没有不能解决的”。正是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未来社会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路径。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因为科学按其本性来讲是服务于大众的,科学越发展,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科学技术的资本化异化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在变成资本奴隶的同时,还要变成机器的奴隶。私有制使科学技术仅仅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成为剥削工人阶级的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科学技术创新要想成为真正为大众谋利益的动力,就应当建立公有制和无产阶级的政权。马克思指出:“只有工人阶级……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劳动共和国中,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理解的创新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生产关系的创新。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能够避免对生产力的破坏。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多年前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他说,“创造性毁灭过程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体现,它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每一位生于其中的资本家都不得不关注它”。资本主义就是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来摧毁社会财富、给人民大众以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再发展自己。这种创新不会关注大众的整体利益,也不会关注社会财富的损失,只关注资本利益的增加。1929年10月24日,经济危机的大风暴席卷美国。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大量销毁人民群众需要但对于资本追求利润而言“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汽车工业下降了95%,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全国1/4的工人失业。这种危机式的创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创新的基本特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就要避免对社会财富的破坏,要用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力能够在累积的基础上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创新应当是创造性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破坏。社会主义创新是在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是累积性创新,是节约社会资源的创新。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充满真理性的科学体系,不带偏见的学者都会承认其学术的创新性。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思想创造和实践创新,这一点,就连科学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老师路德维希·冯·米瑟斯在1922年撰写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一书中说:“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理想既宏伟又朴实。甚至它的最坚决的敌人也不能拒绝对它进行详尽的考察。其实可以说,它是人类精神最具雄心的创造。试图摧毁一切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全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社会,构想一幅新的世界蓝图,预见未来的全部人类事务所必然采取的形式——它是如此壮丽,如此无畏,无愧于赢得最高的赞誉。”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人类思想的伟大创新。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从空想变成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还会停留在自发阶段。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曾经担任过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的罗伯特·唐斯在其《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中引用弗里霍夫博士的话所说:“他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的人们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美国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和詹姆斯·福斯特在1997年出版的《论经济不平等》一书中指出:“通过将人们的关注点转到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的阶级差异而产生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应得原则曾经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巨大无比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十月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伟大的十月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创造。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先进的民主制度:1917年11月15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列宁和斯大林签署的《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境内各民族权利完全平等,废除民族压迫制度;1917年12月4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罢免权法令,规定人民不仅有选举权,而且有可以随时罢免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1918年《苏俄宪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劳动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夺剥削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并采用公开投票的方式;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苏联公民均有权参加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选举制度。列宁在1921年撰写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指出:“就拿宗教、妇女的毫无权利或非俄罗斯民族的被压迫和不平等地位来说吧。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最先进的国家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方针彻底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在我国,这些问题已由十月革命后颁布的法律彻底地解决了。我们一向在认真地同宗教进行斗争。我们让一切非俄罗斯民族成立了自己的共和国或自治区。在我们俄国,妇女无权或少权这种卑鄙、丑恶、可耻的现象,这种农奴制和中世纪制度的可恶的残余已经没有了,而这种现象却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被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和愚蠢的吓怕了的小资产阶级重新恢复了。”苏俄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18岁以上妇女选举权的国家。这推动了世界各国妇女选举权的发展,之后,英、美、法等国妇女才获得了与男性公民同等的选举权,女性因此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创造性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道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推动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正是因为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一大批企业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华为奇迹、海尔奇迹,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保障。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会成功?我看,最重要的经验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才能作出构想: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能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的制度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是“大众”和“万众”,即社会全体的劳动者。谁能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机遇,谁就能在创业和创新的领域开辟自己的天地。创业和创新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大众的集体行为。创业创新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整个团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是劳动者联合进行集体创业创新的行为。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瓶颈区下大功夫,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拿出“杀手锏”,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沈坤荣

 

核心要点: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需求侧管理功不可没。但仔细回顾一下,以往我们每一次经济走出低谷,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其实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

■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前者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后者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

■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瞄准既能有效提高供给也能在短期增加总需求的领域精准发力,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促进就业等民生改善,确保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可用的供给侧政策工具很多,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协同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改善。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可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保持经济增长就需要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持续改善来实现。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问题看,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空间已很小,通过生产要素效率的改进培植经济增长新动力则是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需求侧管理功不可没。但仔细回顾一下,以往我们每一次经济走出低谷,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其实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成功抵御危机冲击,实际上就是一种供给侧改革。

当前,应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仍需要从供需两端发力,但重点要着眼于提高生产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植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优势。应当指出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中长期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既要确立必胜信念,又要充分估计所面临的困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推进,使我国经济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是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前者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后者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影响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合理;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四是总需求结构不合理。以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增加需求来解决结构性问题,每当经济出现增速下降时,我们就习惯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需求侧管理工具来应对,也确实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应。比如,消费需求相对下降时,通过增加投资来调节;外部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大内需来调节。即使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重大结构性问题,也通常能通过扩大需求政策,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就导致了各级政府对需求侧管理的过度依赖。

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速必然有所下降,重大结构性问题也就无法通过高速增长得到缓解,反而在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时更为突出。特别是近两年来,由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严重、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问题集中出现,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构成了重大制约。表面来看,这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主要反映在需求侧,但其根源在供给侧,反映的是经济再平衡能力较弱。比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合理,反映的是国内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生产供给过度依赖出口需求,因为可贸易品通常为制造业产品;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反映的是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过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缺乏实现自我修复和平衡的弹性。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改变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政策取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目标是确保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善民生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下行,是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回落。经济增速的下降,尽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过大,就会带来一系列民生和社会问题。因此,确保增长和民生的底线是当务之急。

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熨平经济周期,但由于导致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根源在供给侧,传统的需求政策的边际效应会加速衰减。供给侧管理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提升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但它对总需求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在供给侧发力,不但能有效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也能兼顾到短期总需求不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尽量解决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问题,也要适当扩大总需求,以确保稳增长和保民生的底线。

就我国经济运行现状看,既能有效提高供给也能有效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工具很多。比如,近三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总供给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瞄准既能有效提高供给也能在短期增加总需求的领域精准发力,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促进就业等民生改善,确保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改革措施的整体协同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可用的供给侧政策工具很多,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协同性。

一是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要放弃需求侧管理,而是要提高两者的协同性。从以往实践看,供给侧政策与需求侧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性,如降低企业税负作为供给侧政策客观上要求降低财政支出,但需求侧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要求提高财政支出。因此,在当前的实践中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至关重要。提高两者的协同性,关键在于做好结构性文章,一方面将结构性税收政策与结构性财政政策相结合,另一方面将货币政策的总量管理与结构性放松相结合。具体而言,对税收边际成本高、税收弹性大的领域,如小微企业,应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加速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对税收边际成本低、税收弹性小的领域,如垄断性行业,可采取适当增税的方法,达到稳定各级财政、增加财政政策空间的效果。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投入方向应从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行业转向军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农村交通水利、城乡教育卫生以及前景广阔的城乡养老服务业,这不但有助于逐步淘汰水泥、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同时有助于刺激高新技术、生物信息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货币政策方面,由于货币总量规模较大,继续全面放松不利于存量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大量流动性一旦进入实体经济,就存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应继续坚持定向调控,实行结构性定向放松政策。

二是加强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协同性。一方面,加强力度上的协同性。由于供给侧政策通常具有较长的时滞效应,短期政策在力度上宜大不宜小、宜快不宜慢、宜透明不宜遮掩。中长期政策要稳,相机渐进调整,以稳定全社会的经济预期。另一方面,加强目标上的协同性。由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政策效应存在对立的一面,各项政策要紧紧围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来制定,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供给侧政策,都应力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预期。尤其是一些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全局的改革举措,应以提高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为核心目标,不能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轻易变向。

三是加强解决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三个结合”。第一,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供给侧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严重扭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有效释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农村改革,重点就是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部门流动。第二,把解决突出问题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由于财政分权体制的存在,地方利益与中央政策难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宏观政策的实现效果。例如,目前经济中存在的大量落后产能,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盲目引进投资的结果。因此,解决当前供给侧的突出问题,必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改革基础上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通过财权和事权的调整,合理设置地方收入税种,形成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从增长依赖症中解脱出来,更加关注辖区内公共产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第三,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垄断行业改革结合起来。在理论上,企业无论大小,生产成本由其技术管理水平所决定,而交易成本与流通成本并不能被企业所左右。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高,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双高上。对于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其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现在的问题是,企业的流通成本过高现象仍很突出,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要降低流通成本,必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使这些行业的定价机制合理化。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

 

作  者:曲黎敏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简  介

本书作者对话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解读《诗经》的起源及意义,领略读诗的八大益处,对爱情、婚姻、男女、结婚、归宁、剩女、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带领人们再次感受《诗经》里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在《诗经》里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三十五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三十七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