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研究>>正文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4日    点击数:

摘  要:为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相适应,笔者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具体实践,从应用型人才培方案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本科意识,研究、把握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其转变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理念观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术氛围的转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则成为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保障监控系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工科院校,2000年由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合校升本以来,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推出“五大体系、十项工程”系统改革建设项目。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项目的核心,它主要由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重点落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则旨在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这一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要承担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除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重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面向经济社会活动实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业发展的能力。

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为: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基础教学,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院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确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教育内容,构建每一内容的知识体系。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知识单元和一般知识单元。在同一知识体系(或同一知识领域)中的知识单元按照属性又可分为必修与选修集合,可实现从知识体系到课程体系的转化。设计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时,强调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专业须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教育模块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其中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具(即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技能型知识领域)、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相关学科基础、本学科专业、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等知识体系。同时学院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与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生涯4年不断线。

学院在构建理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重组、整合、优化。按学校现有专业大类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即土木类、测绘类、建筑类、机电材料类、交通运输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和理学类共8个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特殊专业可适当调整。

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力度。要求各专业要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两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构建

目前,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多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服务而没有形成体系且优化程度低、部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图纸上而结合现场工艺分析及制造实践等做法少、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等问题上。针对这些问题,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构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强化工程应用意识,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技能和反应能力,因此,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必须作为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要求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采用顶层设计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各专业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等资源,认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保证时间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

此外,学院还要求实践教学必须顺应现代工程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制造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经济、法律、质量、管理、市场、环保、安全等工程意识,综合起来纳入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各专业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淘汰部分内容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努力开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大力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集中开课,强化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及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其中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多维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随着学院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学院要求各专业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学院全面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室列出一些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对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性实验,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学院还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或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课题工作。

2.产学研相结合。学院注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工程背景,尤其是对于专业课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提倡选用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实习中加工制作的实习件,应尽可能是具有实际用途的产品或零件。工程实践教学结合生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3.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院依据有关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学院充分调研,以保证每个基地建设的前瞻性和持续性;保证场地充分,设备数量充足,技术先进;并尽可能地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工程环境,同时学院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避免各学科专业自成体系。在校外基地的建设上学院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密切联系,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学院先后与英国卡特彼勒公司、日本丰田公司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联合创办实习、实训中心,并建立了由日本丰田公司授权并提供培训设备的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丰田技术培训学校;同时形成了长春一汽、阿城继电器厂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平台。

4.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整合与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学院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和融合,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和按系或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实习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整合,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并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

(三) 抓好实践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建立科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学院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过程提供依据。学院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质量检查的重点考评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将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成绩或相关课程总成绩。此外,学院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并制定相关的监控与考核制度,以切实保证到这些企业中实习的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为了促进教师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工程能力的提高,学院积极寻找有效的培养途径。首先,向内挖潜,激活存量。一方面用好人才,学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政策,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育好人才,学院加大培训力度,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其次,广揽社会人才。学院引进企事业单位学历和职称高、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院还采用柔性引进方式,“不求所有,只求所用”,聘请企业经理、总工层次的人员当兼职教授,以兼课或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成为师资的组成部分,把工程实例、工程意识、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带到校园、带进课堂、传授给教师。第三,学院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应用型特色的教师队伍。要求专业教师既要精通教学,又要具有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具备工程师和讲师(教授)“双师型”资格和水平。要求文理教师也要了解工程、熟悉工程,在基础和人文教学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工程文化教育。

2.加强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建设,构建教学设施保障系统。学院努力实现教学条件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促使传统教学手段产生变革,实现现代化的教学功能。其次是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现代化。学院建立科技文献数据库,实现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网络化,以进行校际间、国际间的信息检索。第三是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技术装备能满足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新型的技术装备可以使大学实验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院在建设好普通实验室的同时,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好一批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满足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科研的需要,并带动相关工程领域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3.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化程度,构建动态质量控制系统。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资源雄厚、办学历史悠久的名牌高校相比,必须在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为此,学院近年来,一是着重抓教学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二是构建动态质量控制系统,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实行网络计算机教学管理。

4.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构建大学人文环境系统。第一是学院重视校园文化的物态环境建设。认真搞好新校园环境规划和设计,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大学的文化品位;加强学院文化设施、娱乐场所、网络文化以及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利用。第二是重点抓好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从校风、教风、学风抓起,形成有学院特色的“大学精神”;通过多开展课外人文讲坛、科学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第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环境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增强教职工和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维护和保证校园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保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德育是高校“育人”的根本要求。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N]. 中国教育报,2006-11-03.

[2]刘迎春.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3]洪  林.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09).

[4]邹家生.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04).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