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与方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9日    点击数:

仅就工程的规模和数量而言,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工程大国”。然而,我们的目的是:中国要成为工程强国,这是当代中国的使命。而要使中国实现从“工程大国”到“工程强国”的转型,这可能要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技术问题、体制问题、政策问题、经济和社会的问题,还有工程教育问题等。但是,追根溯源,中国要实现从“工程大国”到“工程强国”的转型,关键是工程教育问题,因为工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工程人才的素质。而在工程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工程文化的教育,因为这是工科院校在培养工程人才方面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而正是由于这种被忽略,使我们的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不高、创造力不强,使我们的工程技术含量不高,工程质量问题和工程事故频频发生,不能更好的体现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不能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这样的工程,数量再多、规模再大,也很难使我们走上工程强国之列。本文正是以工程文化教育为对象,来探究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方法。

 

  • 文化、工程文化及工程文化教育

文化这个概念有着最广泛的涵义。一位西方学者罗威勒(A.Lawrence Lowell)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1] 尽管罗威勒把文化描述的如此难以捉摸,但人类丰富而灵活的语言对文化这个概念还是可以言说的。对于文化的界定,最初见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所著的《原始文化》(1871)一书。在这部书中,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 1982年在墨西哥召开了世界文化大会,其《报告》与《宣言》中指出:“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还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3] 《工程哲学》指出,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形式,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建筑物、服饰、雕刻等都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知识体系、祭祀礼仪、生活习惯、社会规范、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等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4] 总之,一句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工程文化是“工程”和“文化”的融合。广义的工程文化是人类为社会生存和发展在设计、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工程文化是指实际工程活动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即在工程领域里,各个环节工程活动中所发生、反映、传播的具有工程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工程活动中产生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总和。[5]盛昭翰等认为,“工程文化是工程建设主体在工程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为工程建设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建设实践中的管理方式、员工行为等方面的总和。”[6]

工程文化的主体是各种工程共同体,工程共同体包括工程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工程师、工人等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些社会群体由于出身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不同,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工程活                                                                                                                                   动中,他们要以工程活动作为共同的目标行为,要遵从共同的工程活动行为准则,于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他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而且拥有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思维模式、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格、共同的精神风貌、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工程文化。

工程文化教育是基于工程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模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加强对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学科专业知识在内的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工程文化的内涵,根据工科类院校受教育者的需要,工程文化教育从内容上讲除了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外,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维度:

  1. 工程价值观教育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价值反映的是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工程活动是一种造物活动,而这种造物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工程是人的需要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工程渗透着人的价值追求。

所谓工程价值,就是通过工程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价值,它反映了工程活动及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某种需要。

工程活动的跨领域性以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决定了工程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的,具有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军事价值和人文价值,等等。而且,不同领域里的工程活动都有其主导价值。例如,经济领域里的工程,主要追求的是经济价值;环境领域里的工程,主要追求的是生态价值;军事领域里的工程,主要追求的是军事价值,等等。

正如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一样,工程文化的灵魂是工程价值观。工程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要以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工程当下利益,还要重视工程的长远利益,不仅要重视工程的功利性价值,更要重视工程的非功利性价值,也就是工程的人文价值。工程的功利价值是工程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表明了工程的实用性;工程的人文价值反映的是工程的人文内涵,它意味着工程的品味,工程对人本身的关照,工程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如果说功利目的是工程的直接目的,那么人文价值就是工程活动的根本旨趣。因为人不仅生活在现实中,而且生活在理想中。人总是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人类生活的意义正在于此。高清海说:“人之不同于动物的本性就表现在这点上:他作为形而下的存在,却要不断去追求并创造形而上的本质,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渴望,是蕴含在人类本性中的永恒冲动。”[7] 而工程正是通过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把人的理想变为现实。

2、工程伦理观教育

伦理学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它要回答“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或“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这样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事物的“实然”状态,伦理学研究的是事物的“应然”状态,目的在于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善恶对错。没有对“实然”的把握,就不会有对“应然”的判断。这是我们探求真理的原因;同样,没有对“应然”的判断,对“实然”的把握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如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伦理观教育。

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涉及许多复杂的伦理问题。工程伦理观教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未来工程师)要明确工程整体,尤其是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工程师要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因为这是保证公众安全、健康和福利的前提;要诚实、诚信、公正、公平,这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工程活动是在社会的多种合力的驱使下进行的,由于工程师在社会中也有多种角色,承担多种责任,因而也经常处于利益冲突的境况中,面对利益的诱惑,工程师要能够不断地接受道德和“良心”的考验,要能够抵制诱惑;由于工程师大多是受雇于企业的,忠诚于雇主是他们的义务,但当忠于雇主和忠于社会的义务发生冲突时,工程师要能果断地作出选择:对社会和职业的忠诚应该高于和超过对直接雇主的狭隘利益的忠诚。总之,通过工程伦理观的教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未来工程师)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要遵循社会道德、社会伦理、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准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工程审美教育

海德格尔曾借用荷尔德林的诗说:“人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诗意”二字意味深长的道出了人的天性——人不仅是现实的、理性的,人更是浪漫的、理想的。对美的追求是人之本性。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而这种审美需求在科技高度文明的今天对人类来说尤其显得格外迫切。人怎样才能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自然之美在今天几乎荡然无存。我们的大地,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被我们人类的高科技包裹着,被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工程物环绕着,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工程建构的空间中,这个环境能不能让人诗意的安居,工程的质量、结构、功能固然重要,而工程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工程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工程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具体体现。只是这种终极关怀被溶入到诗意之中,用文化的魅力、用艺术的美去叩击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生活理想,使人在诗意的情致中享受人生。

工程美是在工程活动以及工程效果中所包含的那些和谐、有序、稳定的因素。工程美能够给工程共同体乃至工程项目享受者带来“和谐、愉悦的感受”,工程美不应该仅仅是工程设计师追求的目标,而且也应该成为工程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工程美需要在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体现。

工程的结构合理性、整体运行有效性与完善性,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融洽关系等,既是衡量该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同时也是工程美的具体表现方面。那些既能充分满足工程的功能效用性,又能体现形式完美的工程必然是符合审美性要求的项目。追求工程的功能效用性与追求形式完美性是一致的,只有当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工程设计的总体理念和最终目标。

工程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不仅能发现工程之美、欣赏工程之美,而且能创造工程之美。使工程成为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成为一个真善美的缩影。

4、工程思维模式的培养

     有工程实践活动,就有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工程实践的思维活动,工程思维就是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和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思维模式。工程活动是一种造物活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又是以人为尺度的,这就决定了工程实践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要想使工程设计者和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模式。工程思维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工程思维具有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思维为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工程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启示;另一方面,科学规律为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工程思维设置了对于工程活动中存在的“不可能目标”和“不可能行为”的“严格限制”。其次,工程思维具有艺术性。工程思维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工程思维需要有想象力上,——因为工程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更表现在工程思维常常需要工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和工程师表现出“思维个性”和追求“工程美”上。再次,工程思维具有运筹性和集成性。工程思维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考虑如何才能合理地“运用”各种工具、机器、设备和其他手段组成合理的工艺流程来实现工程目的,这就是工程思维运筹性的表现;由于工程活动是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因素和伦理因素等多种要素的集成,这就决定了工程思维也必然是以集成性为根本特点的思维方式。掌握了工程思维的规律、性质和特点,这是受教育者形成工程思维模式的前提。

三、工程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念陈旧,重理工、轻人文。在今天,这仍然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既使认识到人文学科在培养工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但也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只要掌握了科学技术,创造好的工程就不是问题。可工程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工程问题,很多豆腐渣工程,追根溯源,不是由于技术问题,而是由于我们的组织制度、管理体制、环境观、生态观、伦理观、审美观等出了问题。例如,腐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法制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制度文化缺失;安全事故的出现,既有技术的、经济的、体制的原因,更有观念上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人文关怀,人本意识淡薄,等等。     

2、课程体系不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传统的思政课程;缺少工程文化课板块。在理工科类院校,无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对工程文化课的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出现了空白。工程文化课课程设置的这种单一性和稀有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3、师职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从事工程文化课教育的教师数量少,教师对工程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师职队伍亟待建设;学生对工程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丰富,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四、实施工程文化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工程教育观。工程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更要注重人文文化的教育,工程文化的教育。要意识到重理工轻人文的危害性,要意识到21世纪的工程人才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他们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创新思维等方面应该是协调发展的。

2、改革课程体系,把工程文化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要实施工程文化教育,不仅要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要有传统的经典文化素质课程,更要积极开设工程文化课程。如工程伦理、工程哲学、工程生态、工程美学等等,不断完善工程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知识、工程思维、工程文化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3、加强师职队伍建设,确保工程文化教育的质量。针对工程文化课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工程文化方面的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要让老师走出校园,去进修,去学习;要邀请校外的工程文化方面的专家走进校园,做工程文化方面的学术报告。

4、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工程文化课的教学要和案例密切结合,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工程活动的背景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师讲授了什么,而是教师的讲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些什么,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什么。

 

参考文献

[1] 转引:殷瑞钰等.工程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3.

[2] 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3] 殷瑞钰等.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4.

[4] 张波.工程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

[5] 盛昭翰,游庆仲,陈国华,等.大型工程综合集成管理——苏通大桥工程管理理论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3.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及其育人功能分析
?下一篇:从本质与特征看工程伦理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