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构建高校工程文化教育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点击数: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统一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华文化”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2]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在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曾经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样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主,而是以人文知识体系为主的文化。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核心的共同精神,那就是天道精神;一个是全面的基本精神,那就是天地人和。天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精神;天地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

    2、高校工程文化教育模式

工程文化,是指工程人群共同体(工程决策者、投资者、工程师与工人等)各成员之间在工程活动中所体现的共同语言、共同风格与共同的办事方法(包括工程理念、决策程序、设计规范、生产条例、建造方法、操作守则、劳动纪律、安全措施、审美取向、环保目标、质量标准、行为规范等),[4]它反映了工程与自然、社会、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5]

高校工程文化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从业价值观、人生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等的变革,使工程文化教育范式从关注有形的、外在的因素转向关注隐性的、深藏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因素。最终实现工程文化教育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目的。[6]可见,工程文化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工程文化教育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这个目标必须通过一定教育模式来实现。所谓教育模式是指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形式,即教育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7]

工程文化教育的实质是文化育人。因此,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探索高校工程教育的有效路径,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是目前摆在工科院校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高校工程教育的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工程文化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优秀的工程师,当工程师们在面对工程利益与社会利益,或者说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问题时,他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对待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一个人感情的发展,会受到文化的规定,即感情定向。”[8]因此说,以什么样的文化做底蕴进行教育,必将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感情发展方向。作为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有的专业教育[9]。作为一种创新的工程教育,工程文化教育从掌握知识为目标中心到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发展的必然统一,必然要求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辩证统一中的基础作用。[10]这种人文科学所传递的文化,必将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感情发展。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责不旁贷地成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基础。

一方面,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局限性呼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科院校有几百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工程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工科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一直以强调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培养;社会责任感较差,缺乏创新、开创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知识面过窄过专,知识广度不够,社会适应性较差。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工科院校学生发挥综合能力的瓶颈。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对于打破工科大学生自身局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构建高校工程文化教育模式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印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博大。一直以来,学术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缺乏科学精神。但实际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老子以“道”为自然法则,荀子则尝言物之理,韩非子吸收了这两种观点,并有进一步的发展:“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这里所说的道和理,都是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的法则,也就是客观道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真理,便是实践中的真理。这是与西方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不谋而合。虽然我国的高校工程教育是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不容否定的是,工程文化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与实践精神,在本质上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统一的,两者融会贯通,是我国工程人文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社会发展要坚持和谐为本,教育发展要奉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当我们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时,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故此,我们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答案。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操作路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应致力于构建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标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旨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框架。

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来构建,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多视角,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展开,从而可以使学生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11]这不仅是我们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1、“以人为本”是工程文化教育思想的根本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协调工程文化中所涉及的工程与自然、社会与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正确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确面对种族歧视、国家冲突、利益争夺、热战冷战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正确审视精神萎缩、信仰危机、道德沦落问题(即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问题)。[12]工程文化教育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工程科学知识体系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文化的陶冶。在解决工程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之上,更加关注人与工程的和谐、工程与自然的和谐,把工程放到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工程,让学生感受工程文化。工程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状况,对工程的设计、建设、实施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即所谓的工程的人本意识。工程师把自然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坚守工程伦理准则,学会在工程活动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增强工程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多角度、多渠道构建工程文化教育内容及形式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构建工程文化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宽阔的视野、一种科学的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达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因此,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在课程内容上,适当打破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主要教育形式有:

一是通过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或不定期举办文化学术讲座,增加学生的工程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人文情怀,提升职业道德。

二是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和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鉴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博大工程中。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居多),成为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

三是通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现专业发展、技术进步、业绩积累、精神传承的历史过程,营造与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建设工程文化博物馆,使学生从中受到工程文化的熏陶,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

四是通过举办由学生参与制作的各类工程文化作品展览,提前使学生感受工程文化的真谛,学到从事工程职业需要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多学科、多门类构建工程文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因而高等工程院校的课程目标应为培养优秀的工程师而确立。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优秀的工程师目标要求,各国工程教育界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程实践能力,二是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三是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因此,工程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组织课程体系,课程教育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中,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工程教育的课程应体现出工程的本质,而不是完备的学科,因为,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第一目标是造就掌握工程科学技术的“人”,而不是展示学科的知识,知识的目的并不等同于人的目的。[13]为此,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积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选择符合当前实际以及学生所能接受并能够接受的优秀文化,实现工程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统一,是当前工程院校应该破解的难题。这就要求工程院校在开设课程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而且还要有传统的经典文化素质课程,并开设新兴的如工程哲学、工程伦理、工程生态、工程美学等工程文化教育课程,此外,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在课程体系的安排设计上,应该提倡学科的整合与融汇,唤醒人文学科对智慧的启迪,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科学整合、综合起来,不讲究每个学科知识本身的全面和系统,打破各学科自己已形成的学科体系,而是按各学科知识在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初步”教育中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加以编纂和安排。

 

4、重体验、重感悟是工程文化评价体系的核心

通过工程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选修课、讲座、社团、文艺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重检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摒弃单纯以知识的积累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侧重于学贵力行的评价标准,通过采取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体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学习的交流,以此把握学生的学习收获。

 

三、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

 

高校工程文化教育是一种创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工程教育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将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发挥文化教育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使当代的工科院校学生不仅具备创造社会生产力的直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认知世界的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合未来的现代化工程人才。

1、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有利于实现中国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

大学的职能是引导人向善、择善、止于至善。它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任,保护、守护好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其中包括坚守传统伦理中的精华,传递那些深刻的哲理智慧,更重要的是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有赖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唯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教育之目的和教育之重。而工程文化教育则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实施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特别强调的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是一致的。

2、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有利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费孝通先生主张“文化自觉是要了解孕育自己思想的文化”,从自觉方能够自信。这种自信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理论阵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既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同时,还应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一现实需要,有许多国外学生渴望到中国留学深造。中国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国外合作院校积极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尽早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

3、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国高校未来竞争力

众所周知,高校属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领域,要想提高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应该立足于对外的社会性和对内的学术性。[14] 未来的中国高校若想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所应具备的核心力必须应体现出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构建高校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而这种文化传统是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25日公布)。

[2]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3] 楼宇烈:2008年12月17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讲座

[4] 杨建华,《工程与工程教育》,《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七卷 第四期

[5] 魏兆胜:《新建工科院校应用型工程教育探讨,《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第5期

[6] 王文福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测绘工程文化育人策略》,《测绘工程》第20卷第2期,2011年4月   

[7] 陈志明:《定位、创新与特色教育——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S1期)

[8]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9]胡成广:《论工程文化的本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10] 朱传义:《人文文化在工程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5卷第1期

[11] 钱致榕:《文理贯通—大学教育的挑战和方向》,转自甘来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06;172.

[12] 张秀华 :《信仰与工程》,《江海学刊》,2006(2)

[13] 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4/10

[14] 朱建设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高校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12期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区域文化精髓在工程文化教育视界中的价值实现
?下一篇:浅淡工科院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及途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