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工程文化教育:承载文化育人使命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点击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如何既遵循文化育人的共性原则,挖掘大学文化特有的育人功效;又立足办学实际,探寻个性的、特质的文化育人载体,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实效性,已成为所有大学和大学人深思的问题。

一、文化育人:大学教育本质的核心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并将“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第一次赋予大学。大学应全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的重大文化使命,这已成为当代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选择。而这其中,文化育人又是最核心的任务。因为,人是社会和文化的主体,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文化修养的人来实现。其实质还是在于育人。

综观大学发展史,早期的大学,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将“文化化人”写进自己的旗帜。现代意义的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波隆尼亚大学,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拿现代大学校园的标准来看这所大学有点不像大学,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没有草坪,但当你走进这所大学的任何一个学院的院落,你都会感到一种凝重的气氛。那里的每一根廊柱,每一个塑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历史,它的身份。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一所著名大学的文化”。[2] 而中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思想,更是生动反映了中国古代大学非常重视育人。《耶鲁学院1928年报告》第一次创造性提出著名“通识教育”的最初构想,目的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经济时代实际需要的理性与专业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倡导以“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新大学教育观,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这些无不表明,文化是大学最不可缺少的元素,而文化育人又是大学最重要的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日益深入,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既获得发展机遇,但又面临严峻挑战。教育活动本义的缺失、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盲目求全求大等,导致了大学文化的缺失,大学精神的迷离。而这正是大学最应坚守的东西。因为,“作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要有崇高的理想;它既应当坚守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的崇高地位,又应当坚守以‘促使人在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和‘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3] 也正如此,20世纪末,有学者痛心地指出,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本世纪实行的大学制度,却是地道的舶来品”;“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承继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4]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的文化品位、精神品格这些话题,越来越多地走入学者视野。“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我国大学需要实现一次新的文化觉醒,自觉地坚守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 [5] 之所以如此强调文化之于大学的作用,也源于,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什么、大学文化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永恒的话题。

英国教育家纽曼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认为,“大学是一个‘服务站’”,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些大师的至理名言都蕴涵着深刻哲理,但又似乎都不是对大学本质的科学揭示。早在20世纪30年代,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6] 这里虽没有刻意强调“文化”,但大师正是大学文化的主要载体。而当代学者“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7];“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8] 的这些论述,鲜明表达了大学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特别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的阐述,更是深刻道出,文化育人是大学的主旨和优势。

二、工程文化教育: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

文化由人创造。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土壤,对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学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外延和内涵,更是大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条件。大学文化的构建与弘扬,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有利于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心灵世界。实践表明,大学文化不仅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还是培养人文素养、培育创新人才、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沃土。大学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它的润物无声、浸润心灵的特质的隐性教育功能,有时要比显性的、外在的教育方式更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最好的发展空间与平台,是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质、提升品位、守望精神家园的最重要的载体。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却强大、无声却有力的教育力量,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方面负有特殊使命。通过发展大学文化,提升大学精神品质,凝练大学唯真唯实唯善唯美之风,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肯定上述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时,我们又应注意到,一方面,文化是大学的内在力量,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形成,又离不开其所在大学的独特土壤,而这种在本校特质土壤中孕育的文化之花,又必将以其独特的芬芳,显示力量于所在大学。综观大学发展史,我们会看到许多知名大学都凸显出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但如果细品味,又会发现它们文化品格的迥异。巴黎大学生气勃勃的斗争精神,波隆尼亚大学高擎理想主义旗帜的使命感,牛津大学的博大、古典,剑桥大学的孤傲、恬静,无不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中国大学同样如此。北京大学的民主自由之风,清华大学的严谨求实之求,中国人民大学“争做国民表率、敢为天下栋梁”的担当风范,无不源于它们的历史背景、现实追求。这些大学,既一同坚守着大学的共同理想,又以各具特色的追求体现了对一种大学理想的执守。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不仅要始终捍卫和发展人类共有的文化知识、人类价值;我们还要以自己特有的追求去塑造大学之魂,使我们的大学日益彰显出独立的精神品格。惟有如此,我们才既因对理想的追求、对使命的忠诚,成为人类赖以支撑的理想和精神价值的守护者;又因我们特有的探求,为我们的大学铸造出特有的精神品格,使其能始终保持自己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现代大学以教化人、培养人为最高目标。关心人的存在、发展和人的完善,塑造完整、和谐的人,是大学应承担的历史社会责任。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在于它是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摇篮。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人文精神,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大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最深厚的内在品质和精神气质,更是大学“育人”这一本质功能的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充分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同,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体现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的内涵孕育于精神文化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追求、品格气质、人格境界。弘扬人文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关系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引领,关系到民族精神品格、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的塑造;对于个体的人,则负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品格,塑造健全人格,开拓精神境界,提升道德层次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把培育身心、素质、能力和技能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工程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我国工程院校的发展历程至今已逾百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教育主要指由各部委、省、厅创办的具有行业特点的单科类高等工科院校。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逐渐产生了一大批高等工程院校。这些院校的产生、发展、直至逐步成熟,在每一时期又都应有一定的大学文化作为先导。

在工程类院校文化建设中,特别应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现代工程的社会化、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特征,离不开多学科的参与融合,这其中包括人文学科。通过两种文化的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时代所趋。科学文化以数学、逻辑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文文化关注精神世界,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两者之间虽有本质差异,但又互促共进。如何发展工程院校的人文文化,提高工程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工程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所有工程院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教育要适应时代需要,对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重要。工程师在专业技术知识之外掌握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建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才可能在复杂、艰辛的工程实践中把握好工程伦理道德,并坚持不懈地创新和创造,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处理好各种工程问题。此外,人文教育注重塑造人的品格与意志,崇尚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发永不停息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都能从容应对,而这些都是现代工程师特别需要培养的品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特别强调,教育改革发展“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 达到这些目的,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改变长期以来本科教育过于狭窄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贯通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开辟空间。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从改革传统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致力于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工程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等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接受工程文化的浸润,既增强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更获得品格、精神、人格素养的提升。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提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他认为,“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0] 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在于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实践已经证明,文化素质和人文底蕴是工程人才“做事”的基础。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人文底蕴越深厚,人格修养越完善,就越有潜心钻研、创新思维、百折不挠的动力,就越可能更好地承担工程任务。因为人文精神的培育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等。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从这一意义说,人文精神是工程文化教育的主旨。

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应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教育、科学教育四方面密切融合起来。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蕴涵,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工程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科学教育养成学生的追求真理、严谨务实的态度。以工程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将四方面教育融为一体,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就是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紧密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再往深入挖掘,其实质就是文化育人在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单行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 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3-1-30.

[3] 王冀生.铸造大学之魂[J].大学教育科学,2009(5).

[4] 陈平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8(2).

[5] 王冀生.“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J].文化月刊,2012(3).

[6] 梅贻琦.就职演说[J].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号),1931(12).

[7] 眭依凡.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8]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9-2.

[9]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08/c_12532198.htm .

[10] 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构[N].光明日报,2006-10-28.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蔡元培的工程教育观
?下一篇:工科院校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