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榜样(教书育人典型)】三尺讲台上的“青春”
——记理学院教师魏喆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学习研讨>>正文内容 打印文章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2日 来源:

三尺讲台是我的梦想,三尺讲台见证了我的青春,三尺讲台是我奋斗的战场。 ??????????????????????????????????????——魏喆

魏喆?理学院教师,198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

十多年来,魏喆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数学功底扎实的理工科毕业生,为工科基础教学及数学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守讲台十余年的普通讲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魏喆从小最喜欢的旋律。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了学校,成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

上班第一年,魏喆要完成每周12学时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听6学时课。为了准确1学时50分钟教学,魏喆需要在课前用60分钟熟悉教材,60分钟查阅其他参考资料,90分钟书写教案讲稿,课前再用60分钟用梳理上课内容,课后用60分钟进行总结及作业批改。也就是说为了1学时教学任务,需要花费6小时20分钟来完成。这样算下来,一周就是48小时,按照5个工作日来算,每天教学工作时间就是9.6小时。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魏喆陆续承担了1门大学数学实验课、3门公共基础课及4门数学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每个有课的清晨,她总是3点起床,将当天上课内容进行反复推理、演算。每轮上课,她都会修改授课内容并重写讲稿,而且是手写。上课不用PPT,大教室授课不用扩音器,抹布+水杯是她的标配,白色粉笔灰配各色服装是她的标志。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学过程中,魏喆格外强调上课纪律。现在的学生是生活在电子信息、网络世界的一代,手机、电脑是生活的一部分,利用不好就会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魏对学生的手机不设“屏蔽”,在她的课堂上,手机的作用是协助学生完成一个个问题的解答,是拍下来不及记录的笔记,是完成随堂的课堂测试,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数学竞赛中快速成长的生力军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思维的舞台。从2012年第四届竞赛开始,魏喆成为了竞赛培训教师。

近年来,学校在初赛阶段的成绩逐年提高,获奖比例达到30%-50%,高于全省20%的平均水平。尤其在今年第十届竞赛中,测绘工程专业李翘而同学首次进入到全国总决赛,最终排名221位,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本届比赛共有138832人参赛,只有391人进入决赛。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从第四届竞赛开始,学校形成了固定的培训团队,每次赛前利用32学时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魏的参考教材就有10余本,每年培训内容都会根据往届试题及最新出版的竞赛材料进行修改、调整,讲稿写了7版。

竞赛培训工作是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当学生拿着一张张获奖证书的时候,作为培训教师的魏比学生还开心,因为这一张张证书是她工作价值的体现,因为这一张张证书可能成为学生考研复试的“pass卡”,虽然证书上根本没有她的名字,但是她仍然坚持着,理由很简单——学生从竞赛中获益。

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生导师

魏喆不仅在教学上兢兢业业,还是一位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为学生发展献计献策的热心人。

她教授的学生多是大一新生,数学课是这些学生迈进大学校园的第一节课。魏喆都会利用这两学时为学生介绍大学生活,提出中肯的意见。对待数学专业的学生,她倾囊相授;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她就帮学生购买考研复习材料;高考调剂到数学专业的学生有情绪,她就与学生聊天,通过自身经历及毕业生事例开导学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工作13年,魏喆教授学生总数超过2000人,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学生们在微信、QQ里提出一个个数学问题,在朋友圈里一次次点赞、留言,在节日里送出一声声问候,这些都是魏最宝贵的财富。

版权所有:黑龙江工程学院??宣传统战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