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通知公告>>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108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30日    点击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刻领会“三个一以贯之”

施芝鸿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这“三个一以贯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概括,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精辟解读,是对党在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引。

“三个一以贯之”的精髓要义,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推进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两个伟大革命”。“三个一以贯之”和“两个伟大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以党在理论创新上的不停顿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不停顿,动员全党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到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上来,在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过程中,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实现“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中,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建党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仅成功进行了夺取国家政权的伟大政治革命,而且成功领导了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已相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习近平同志把这三次革命统称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并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并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的全新实践中紧紧扭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放。

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的又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再强调把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为此,要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把改革进行到底。他还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人们可以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施工高峰期,我们党正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对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着力巩固拓展改革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将改革推深做实,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他强调,要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拿下一些硬任务。他还明确宣示,2018年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力度将更强。所有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深刻理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基本经验可归结为必须把党建设好、必须把道路坚持好。这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

突出强调新时代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因为我们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认识到,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又认识到,要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战略目标,必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不断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不仅对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党把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具有重大意义。

突出强调新时代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因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优良作风。党拥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就能以高度的自信心,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党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就能以强大的公信力,取信于人民、取信于天下,跳出历史周期率,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突出强调新时代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由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搞好党的自我革命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突出强调新时代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因为我们党确信: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奋斗积累面前、在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伟力面前、在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力量面前,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打败我们,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持续奋斗、不懈奋斗,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确保党在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新本领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科学概括全面从严治党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这“六个统一”的管党治党新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六个统一”的规律性认识集中到一点就是,始终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和“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再到把“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具体化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五个过硬”,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在抓党的自身过硬方面,可圈可点、管用实用的一条就是始终把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统一起来,做到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因为这样做是最有说服力、最有带动力的。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闭幕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率先召开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对全党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深刻理解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我们党领导的“两个伟大革命”的深刻性、艰巨性,决定了它们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敲锣打鼓中进行的,而是在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中艰难前行的。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纳入“三个一以贯之”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战略体系。

增强忧患意识、注重防范风险,是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他就提出“七品芝麻官”要讲战略。他要求全县各级干部都要努力成为各个岗位上的战略家,注重在宏观战略指导下研究自己的微观战略,在全局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局部的发展战略。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要求党和国家高级干部一定要有很强的战略意识,不断拓宽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增强战略素养、保持战略清醒。

强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是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他要求进行科学谋划、长远谋划、战略谋划、全局谋划、统筹谋划,提出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他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敏锐的政治洞察,全面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风险和严峻挑战,深刻指出: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

强调注重防范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是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最重要的显著特点。应当看到,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本身就是对风险挑战的积极应对和化解,在推进过程中又要防止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而防止犯这种错误也是防范风险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还应看到,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中,最根本最致命的风险就是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到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到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坚决做到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三个一以贯之”,始终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

张璐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简明最通俗的表达形式,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最有力的动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奋斗幸福观”正是着眼千千万万普通人。它首先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强调共产党人为人民的不懈奋斗。它也是全体人民的奋斗,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一起的奋斗。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是“奋斗幸福观”的逻辑支点和理论核心。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个人、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全民族的觉醒,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参与。与人民一起奋斗,首先要解决动员人民的问题。

如何动员?新时代需要有新的动员“打开”方式。这种方式应该用老百姓认同的常理,讲老百姓喜欢的语言。简单直接,通俗朴实,春风化雨,直指人心。在这方面,毛主席是我们的楷模。想一想,“为人民服务”多么直白?却激励和引领了一代人、又一代人。

习近平主席也为我们做了榜样。新时代是实现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对于千千万万普通人,“中国梦”最能唤醒理想,“我奋斗我幸福”最能打动人心。“中国梦”是远大的目标,“奋斗”是最具体的方法。“奋斗幸福观”告诉每个人:你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把党和人民群众通过奋斗紧紧连在一起,把民族复兴和个人的梦想通过奋斗紧紧连在一起,这是新时代最有温度、最有力度的动员。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服务人民,更要对人民进行启发和教育,使人民在精神上思想上素质上情感上得以全面提升。“奋斗幸福观”是一堂生动的全民教育课。只有奋斗,才能促进我们理解平凡岗位的意义,认清普通人生的价值,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发现我们所处时代的独特与不凡。

习近平在梁家河当知青的七年,就是带着梁家河老百姓“奋斗”的七年。是“奋斗幸福观”的摸索和实践,更是对“奋斗即幸福”的最好诠释。他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这不正是和人民一起奋斗得来的真理领悟吗?

用“奋斗”来教育全党也教育人民,让大家在行动中体会:祖国是个人成就的放大器,借时代之力才能实现自我突破。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融于人生。可以说,奋斗既是真理、是哲学,也是潜移默化的生命浸润。

“奋斗幸福观”,还意味着一种回归,即对劳动的尊重。这是平凡劳动者做主角的时代,而奋斗正是劳动者的专利。新时代的劳动者不是普通意义的劳动者,他是有着充分文化自信的劳动者,是精神生活十分充盈的劳动者。于这样的劳动者而言,劳动不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经历幸福人生、完成自我超越、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奋斗幸福观”所崇尚的幸福,正是这种多重意义的愉悦和享受。当奋斗能产生效益,当奋斗能带来愉悦,当奋斗成为一种信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将迅速汇聚空前的能量。

新时代、新思想,需要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没有秉承新思想的人,完成新时代的使命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更需要一大批时代新人,去落地实施,去开花结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造就时代新人。那么,什么才是时代新人?怎样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给出了答案:时代新人就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带领人民一起奋斗,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最好方法和最佳路径。

新时代,是历史方位;中国梦,是前进目标;时代新人,是实现梦想的主体;“奋斗幸福观”,是最新的生命哲学和成功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直指人心。我们需要用这样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来让人民懂、让人民信,把人民凝聚起来。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

 

作  者:李玲  李俊  冀科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简  介

作者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传统建筑的发展脉络,对人类建筑形制的发展变化及人类文化理念、政治形态、生活习性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探索。作者尤其着重思考了各种建筑形制演进过程中嵌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天人感应”理念,进而认为传统建筑的内在“和谐”本身,包含着封建专制社会的不和谐,从而提出之于现代建筑文明诉求的积极思考。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一书,独创地把中国古建筑文化所反映的“和谐”内涵作了如下三方面的概括: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平衡意识;人与人相融合的人文集体主义观念;身与心相融合的“实用理性”精神。这三个特征从三个方面彰显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所反映的现实价值:绿色建筑与市场效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兼顾;民族建筑与全球文明之间的借鉴和融汇。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一百零七期)
?下一篇: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