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四十五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7日    点击数:

大逻辑 大主题 大视野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特质

包心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遵循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的大逻辑,深蕴着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统一起来的大主题,凸显着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包容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汇起来的大视野,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

  大逻辑

  ——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定的时代提出一定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问题在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继续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开拓前进的着力点,亦即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我们面临的总问题、总任务是要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而要做好这篇“大文章”,就必须深入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层面建构和完善我们的制度体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以往理论与实践中,有所涉及、有所回答,但并不系统,甚至并不清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实践眼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创造性提出并初步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他精辟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提出和回答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具有历史开创性。毫无疑问,这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正是遵循这样一个“大逻辑”而展开的。

  大主题

  ——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统一起来,深入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价值境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居于统领全局、引领未来的重要位置。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凝结中华儿女夙愿的宏伟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深深融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实践之中。把实现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有机统一起来,深入探索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价值问题,不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所深蕴的大主题。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要素的治国理政价值追求。现代化从其本意来说,就是实现和满足人的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因而现代化的最高指数和根本标准是人的现代素质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发展”,这个发展,核心内涵是人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核心内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制度现代化为关键环节的治国理政价值目标。“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治国理政的最重要措施和最精彩篇章,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而深远的价值意义就在于,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体制和制度现代化,从而为整个社会现代化建构起优质的制度架构,确保我国现代化大厦不仅外形壮美,而且内构永固。制度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着眼于从国家治理层面不断拓展民主建设路径,为人民权利的实现提供愈益完善的制度保障,使人民有更加切实的权利获得感,进一步固化了制度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为全面实现当代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以法治现代化为根本保障的治国理政价值坐标。现代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两次重要全会、两个重大战略,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生动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本质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以党的建设现代化为决定因素的治国理政价值自觉。全面从严治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突出亮点。全面从严治党,其实质就是开辟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确保我们党经得起各种考验,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自我担当精神,从严要求抓党建、从严管理抓干部,“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

  大视野

  ——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起来,深入探索遵循人类文明大趋势优化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文明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博大的文明胸怀和宽广的文明视野,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治国理政大智慧。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必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之转化为当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元素。在新时期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鲜明渗透着和体现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民为邦本、以民为本,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基础;为政以德、政者正也,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居安思危、改易更化,是治国理政的强大动力;勤政为民、夙夜在公,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精神;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和全党的躬身实践,已经有效地内化为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外化为党的治国理政形象。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必须以博大的文明胸怀和宽广的文明视野对待世界各国文明,使之成为优化治国理政的重要借鉴。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科学揭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站在人类现代文明高度对中国梦作出科学定位。“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命运、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正是中华民族追求更高文明的历史性选择。这个更高文明突出体现在,“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进步而不是倒退;“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己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实现中国梦既是对中华民族负责,也是为世界文明作贡献;归根到底,中国梦是追求文明的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过程。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必将在更高文明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推动文明进步。

 

 

(本文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读书三弊

曾于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像书读得越多人越有气质了。可在《儒林外史》里,我们看到那么多满腹诗书的文人却一副酸腐相,在鲁迅的小说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四铭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人们却不会将他们与智者联系起来。“不要以为读书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是纯粹读书,还不如去路边卖油条。”

现今,中国的一大问题是爱读书的人太少了,这是人尽皆知的。不过,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问题却鲜有人提及,那就是——少数的爱读书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读书读傻了。

爱读书不是一件好事吗?怎么会有把人读傻一说?是,读书好处多多,但好读书的同时,也应该正确把握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世界读书日,不仅仅要多多宣传读书的好处,也不妨多提醒人们哪些是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死读书会进死胡同

古人曾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今,这句话仍被不少读书人视为圭臬。在古代中国,这句话还是很行得通的,毕竟当时信息闭塞,书籍往往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读圣贤书”便意味着“闻窗外事”。

但在信息时代,这种读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万事万物瞬息万变,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识,往往是出现在书籍以外的渠道上。书籍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除此之外,田野调查、现场观摩、面对面交流、头脑风暴,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还以为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现代社会所需的所有技能,而屏蔽书籍以外的世界,这时,读书反倒会造成偏狭。就像郝明义在《越读者》里说的,文字固然提供了“一个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地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导致了“我们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逐渐退化”,书籍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扩散”,也使“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了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这让人想起奥斯卡获奖电影《心灵捕手》里那段著名的台词,天才少年威尔自恃才华、傲慢得不可一世,心理学教授尚恩这样跟他说: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所以罗素这样说,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中国古人也更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贤们都非常智慧地注意到了,要读书,也要“经历”,否则读书很容易成为赵括的“纸上谈兵”。比如,很多人可以在各种书籍里了解中国,开口闭口就是北上广、GDP世界第二、互联网+等很“高大上”的话题,可是你没挨过饿、没跟农民工打过交道、不知道每天花几小时挤公交上班的滋味,你自以为了解中国,其实你面对的很可能是柏拉图所说的,“认识对象的影子或者是影子的影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知识远不等于智慧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好像书读得越多,整个人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智慧、变得有气质了。可在《儒林外史》里,我们看到那么多满腹诗书的文人却一副酸腐相,在鲁迅的小说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四铭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人们却不会将他们与智者联系起来。

这其实涉及到知识与智慧的差别,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读书却不必然获得智慧。智慧是知识的下一个阶段,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继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这就好比一个人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这是知识,但智慧是在对古诗词的吟咏中习得审美的能力,是在古人的七情六欲、亲情友情、热爱生活、有趣幽默、善良宽容等方面感受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价值,从而丰盈和完善个体生命。换言之,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

每次高考前后,有个段子总被网友拿出来自嘲:“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这个段子颇为形象地说明了知识与智慧的距离。如果你只是背诵了知识,而没有从中学会思考、懂得实践、充实思想、涵养品格,那么,即便你知道得再多,也不过是掌握了一堆琐碎的知识。残酷点说,琐碎的知识与破铜烂铁无异,之后自然被你“扔”(忘)得一干二净。

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来获取信息。微阅读不仅带来便利,还带来海量资讯,人们常常处于“我又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与快感中。然而,微阅读的本质是“碎片化”,它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也消解了阅读“系统性”与“深刻性”的特征,并越来越呈现出“反智”的特征,充斥着大量的八卦、心灵鸡汤与伪科学。文化学者鲍鹏山以为,“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也就是说,碎片化的阅读可以为我们带来知识,但如果因此放弃了系统性、深刻性的阅读,我们很可能也将一并丢掉了智慧。

读书不应成为道德优越感

常常在网上读到一些知识青年的“回乡偶得”,说的是自己初中、高中时成绩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也是全村里为数不多的名牌大学学生,属于“风云人物”,读书人的身份认同感特别强。几年过去了,毕业后一回乡,参加个同学聚会,或者加入同学群聊一聊,才恍然惊觉:当初那些成绩很差的同学“混得最好”,娶妻生子、有房有车,也变得特别热络,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人。相较之下,自己没房没车一无所有,群里别人聊得热火朝天,自己却找不到共同话题,不敢吱声,也不会有人想起。

本以为读书人应该很受尊重,也应该混得最好。可风水轮流转得令人措手不及,于是就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失落感和幽怨情绪。

当然,时下大学生文凭的贬值、身份的失落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不过,读书人的这种优越感也值得反思。什么样的优越感?就是认为读书人比没有读书的人身份更高一等,读书人理应比没有读书的人赚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钱、拥有更大的权力、过更幸福的生活。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优越感,一是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的延续,在那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皇帝是唯一的买家,读书是平民阶层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二则我们教育价值观的偏差,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那些会读书的“好学生”从来备受老师宠爱,被重视惯了,也往往对自己产生了过高的期待。

可时代已经变了,皇帝没有了,多元的买方市场出现了。固然读书仍旧是平民阶层实现阶层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但切记,这已经不是唯一的方式。你在寒窗苦读,很多没读书的人也在为改变命运而艰辛打拼;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更近乎人生选择、职业追求、个人志向的不同,而无关权力的大小、身份的高低、财富的多寡。

只可惜,很多知识青年对此没有清醒的认知,仍将读书视为一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投资,仿佛金字塔顶端离自己就是几摞书的距离。如此“眼高”,一旦没有实现,要么就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怀疑人生,进而怀疑社会,成为一个愤青;要么就是自怨自艾,感到时运不济、生不逢时,愁容满面、抑郁寡欢。对于这样的人,我倒想起了贾平凹的一句话,权当是给他们的建议:“不要以为读书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是纯粹读书,还不如去路边卖油条。”

 

 

 

 

《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

 

作  者:萨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简  介

京味作家萨苏珍藏的过往回忆,以说书人的口吻还原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上篇“大院记忆”为作者儿时在科学院大院里的生活点滴,中篇“科人往事”讲述科研人员生平旧事,下篇“铁拐传奇”则描摹出数学家“铁拐李”和他独具时代特色的人生奇遇。书中的故事皆为真情流露,时而温暖诙谐,时而令人唏嘘。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四十四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四十六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