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四十一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3日    点击数:

深刻把握“十三五”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

赵振华

 

核心要点:

■从国际看,各种风险积累交织,各国角力更为激烈,但形势总体对我有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地缘政治、大国关系更为复杂敏感,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利益博弈更为激烈,但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

■虽然尚处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但经济总体复苏趋势显现。我国增长速度换挡的同时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落后产能不断淘汰的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力衔接转换的同时改革开放激发新的活力。

■科技能力比拼更趋白热化,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窗口期。只要能顺利完成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航者。

■“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是我们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提。为此,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从国际看,各种风险积累交织,各国角力更为激烈,但形势总体对我有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地缘政治、大国关系更为复杂敏感,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一些国家同我国的摩擦上升,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防范和戒备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打压。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出现新变化,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加重。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各种政治、经济、地缘因素相互交织,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对我国而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得以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我们与各大力量战略互动中的有利地位没有改变。我们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深化合作之中,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巩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巩固和拓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

尚处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但经济总体复苏趋势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世界经济可能出现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由于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全球仍处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利用外部环境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曲折复苏态势逐步形成,积极因素正在显现。美国经济增速从2009年危机低谷时期的-2.8%提高到2014年的2.4%,英国经济增长表现较好。面对相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一方面要运用既有经贸规则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摩擦,另一方面要把发展的立足点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放在国内,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利益博弈更为激烈,但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将会更为激烈,利用原有规则促进我国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现有的全球治理格局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上,其特征是西方主导、大国协调。但随着新兴经济体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普遍增强,必然会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向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前进。我国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已显现出积极效果,这些都有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保护和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科技能力比拼更趋白热化,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窗口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着手推进更高起点的“再工业化”;另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发展空间收窄。加之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我们构筑在原有比较优势下的竞争能力正在发生改变。虽然我国现有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引起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结构性变化,为后发国家提供有利的赶超窗口期。与前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状况、制度条件都已大为改观,只要能顺利完成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航者。

从国内看,虽然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转换。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增长速度换挡的同时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换挡不可避免。要正确认识增速换挡现象,并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诚然,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高速增长过程中发挥过很大作用,但现在支撑发展的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是客观要求,必须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是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的必然要求。

落后产能不断淘汰的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正在加快。从城乡结构来看,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6.1%,进入了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新时期。从区域结构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都在积极寻找比较优势实现稳步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发展格局。从产业结构来看,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升级趋势明显。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大企业强小企业多的格局已经形成。当然,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当前我国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果断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义无反顾地干。

新旧动力衔接转换的同时改革开放激发新的活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新旧增长动力实现平稳衔接的关键任务,一方面,我们要系统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而且能够通过改革激发新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优势,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加快推进有利于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而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

“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是我们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提。一是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既往政策消化期,新旧矛盾交织;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三是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之发生变化;四是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风险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和更深刻的影响传递到国内。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为此,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张有声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如果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想继续存在下去,它就需要一定类型的结构发挥功能性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同的职能分工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规范体系所决定的。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一些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趋同,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出现就业难、招生难等问题。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是部分本科院校实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高等教育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决定规模的。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扩招计划以来,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毛入学率为37.5%。近几年,我国高等学校的年毕业生加上未就业的每年需就业人数在900万左右。大量毕业生涌向劳动力市场,加上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的不适应情况以及相对集中的城市就业趋势,使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开始呈现“溢出”现象。近年来,高校专业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没能及时跟进,致使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人员,在高校却无人可招。为此,调整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突破口。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目标

  高等教育供给性结构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管理体制、布局结构基本合理、办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齐全、规模效益好、教育质量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与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合理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应该说,20世纪末以来,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进程中,高等学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数量、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于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给长期不足的矛盾,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随着高等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急剧增长,其粗放式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缺乏发展特色,千校一面现象严重,造成校际之间(包括过快发展的网络学历教育)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师资队伍严重滞后、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落后,学生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一部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1.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颁布《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决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

  为此,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中,鼓励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优先保障转型试点高校和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需求。各地要在国家下达招生计划总规模内,加大对省域内各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继续推进高等职业学校分类招生改革,统筹安排好普通专升本、对口招生、五年制高职等各类招生计划,为职业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招生337.9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46.9%,比2013年增长5.8%,是“十二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015年招生计划同样要求,加大对各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为区域发展培养各层次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支持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充分利用计划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加大对试点高校和专业本科招生计划的支持力度,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调结构、稳增长、新常态的形势更加突出,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打开国际市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创新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纷纷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锐意创新,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有力牵引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

  1.明确办学思想,培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适当超前的人才

  第一,突出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上与我国的发展理念相一致,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突出发展就是突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等教育要了解世界、了解未来,要传授当今世界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把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根本宗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在传授最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大科研力度,把创新知识、研发当今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高等教育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只有坚持发展的要求,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体现高等教育为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第二,突出需求的要求。教育的产出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培养人;从经济意义上讲,就是生产劳动力。无论是培养人也好,生产劳动力也好,教育都要讲求需求的原则。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点。需求有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两种:显性需求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上,隐性需求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储备和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上。教育既要重视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显性需求,更要重视超越现实生产力,代表未来生产力(更先进的生产力)的隐性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才能体现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双重属性的特点。

  第三,突出特色的要求。特色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没有特色就是混沌,就不能显示千姿百态,社会变得模糊起来。与时俱进的教育如果缺少特色,就会与大千世界格格不入,就会培养一批与世无争、不思进取、毫无创造和创新意识的平庸之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而实现普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须把办出特色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使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更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调整教育结构,培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其技能得到了提高,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比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优势的竞争地位。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发展很快,由于其有较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与经济结构调整联系紧密,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在95%以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性、技能性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一大批专科学校、独立学院转为本科教育层次,相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却相对下降。尤其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浪潮中,传统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劳动力市场需求既是决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前提和动力,也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本质因素。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千百年来,教育的发展始终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联。当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适当超前时,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教育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时,教育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产业结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移动,改变了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对高等教育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就是用市场来配置和调节各种资源。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的,只有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能受到高等教育。因此,那时的高等教育层次简单、规格单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很少受到质疑。当今,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多样化要求以往的人才结构要发生根本的变化。按照一种模式、一种要求来培养人才的观念,已经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加快其结构改革的步伐,培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高等专门人才。

  3.重视专业与课程改革,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

  随着高等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急剧增长,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的矛盾也越显突出。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缺乏发展特色,千校一面现象严重,课程设置落后,学生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一部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加快高校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办学,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内在要求。

  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将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从“审批制”调整为“备案或审批制”。分设12个学科门类,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公布1800个本科新专业。部分专业显示的特点是:一是综合性。文理渗透,如《网络安全与执法》,《建筑学》增加人文的内容,恢复5年制。二是实用性。强调实用性与技能培养,如《风景园林》《公安视听技术》《工艺美术》《电子商务》专业。三是职业性。重视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按照“倒过来,顺下去”的思维设置课程,如《翻译》《酒店管理》专业。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招生337.9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46.9%,比2013年增长5.8%,是“十二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1006.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

  几年前,部分高等学校就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改革,在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同时,突出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加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文理学科之间的渗透,增加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比例,开设选修课允许学生跨学科跨系甚至跨校选课。增加学科类型完善科类结构,合并或裁减一些设置不合理、重复设置的专业,克服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现象,从而实现以专业的综合化促进学院的综合化。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最近,我们连续看到这样的报道: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纳卫星”发射成功,清华大学联合波音、东芝等全球知名企业,跨学科、跨年级进行组建的科技创新类兴趣团队已有12支,每年有超过4000人次的学生在创客空间开发创意创新作品,其中90%以上是本科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m无人直升机系统”团队问鼎冠军。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学校开展的本科教学改革密切相关。60年代清华大学欢迎新生的一个标语闻名全国:“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始终是:“严格规格功夫到家”。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影响了几代人。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

  在20世纪末,各国政府都在重新思考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责任合理定位问题。欧洲国家的政府给高等学校一种新的含义,国家、市场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改变,高等学校形成了一种新的限定和新的自由。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并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协调模式”。《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课题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其表现为:一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激活经济要素,为财富增长提供广泛而持久的人才与智力的支持;二是高等教育内部设置的科类、专业与市场经济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三是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面向市场、争夺资源的问题;四是高等教育的内部也存在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的问题;五是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体制或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对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要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1.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的考验

  高等教育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改革与发展的,它在构成内容和功能上与经济市场表现不同。高等教育的活动内容主要表现为人的教育(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但在市场经济下作为非经济领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受到一般市场规律的支配。市场经济承认劳动力是商品。二是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活动,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对高等教育的性质、结构和职能诸方面,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市场的供求机制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办学变化,促使高等学校专业招生数额的变动。三是当高等学校作为生产劳动力(毕业生)和创作科技成果之后,市场法则及其调节机制便自然发生作用,市场竞争规律成为调节高等教育运行的有力机制(绩效评估)。四是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市场,促进高等教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五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体现着价值规律和市场交换原则。

  2.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要更加突出效益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国家干预、自主办学三种力量调控。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活动也离不开这三方面作用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指在教育服务活动中,使用在服务对象——学生身上的实际费用,包括设备费、教师费、管理费等。高等教育的产出是指通过教育服务活动,使服务对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也要讲投资效益,投资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投入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我国以公立高校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但目前高等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在投资的管理和应用中漏洞、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利用率低、效益差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症结。今后可考虑适度放缓高等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更注重投入绩效,着力优化和调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及投入方向,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确定基本经费与项目经费之间,以及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间的比例,引导高等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树立提高投资效益的观念,建立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指标体系,评价高等学校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高等学校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投资效益,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3.劳动力市场是检验高等教育产品的重要渠道

  马克思说,教育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它是用服务来训练劳动力,维持它,使它发生变形的。近年来,有人把教育服务说成是教育的产品,认为教育消费者买的是服务,所以,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是准公共性产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通过服务来表现教育的商品属性,但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从表象上看,人们消费的是教育服务,但人们消费教育服务不是其终极的目标,终极的目标是要用服务这种形式将知识转化到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上,即由简单劳动力变成复杂劳动力。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是通过人把教育的成果固化到人的身上,把教育服务当成教育产品会削弱教育的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因为,服务质量如何,是要通过服务的目标来检验的,因此,教育的产品不是教育服务,而是人接受教育后变化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

  马克思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的论断,为我们正确理解教育产品奠定了基础。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一般的讲,他的劳动能力越强,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社会价值也越高。一个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能力,并从使用劳动能力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个人的收益具有直接的关系,为此人们希望接受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更好的教育,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大学生毕业自由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在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网上招聘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形式,最早出现在美国。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报告,全球每天约有2000万条就业信息在网上发布,有3000多万人在网上发出求职信息。目前,毕业生上网找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将这些经过教育后的毕业生交由劳动力市场自由配置,这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劳动成果的方式,这种交换方式的原因在于:第一,劳动力商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它是主体属性与商品属性的统一体,始终具有能动性,拥有自我支配的权利。第二,高等教育的产品——劳动力商品的个体差异性大,每个人在知识结构、智力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高等学校放开劳动力交换过程更有利于毕业生根据个人情况与用人部门洽谈相应的报酬,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第三,这种交换方式有利于高等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也有利于教育的消费者理性选择自己的消费(学习)方向,符合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当然,由于高等教育生产活动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可能及时反映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以致毕业生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现象还比较突出,为此国家从全盘利益考虑,对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过程,通过各种政策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进行一定的调控和干预,包括提供更广泛的就业信息,以尽可能地实现高等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总之,我们在这场高等教育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要充分提高对高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整的认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供给的质量,做到不但供给数量充足,专业和质量更加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

 

 

 

 

《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

 

作  者:【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简  介

如何才是面对面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

学生什么时候才最需要老师?

如果学生不来上课就能获得所有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时间的价值是什么?

学生究竟需要一位现实的、站在面前的老师做什么?

如何利用技术力量在提高学习效果时发挥极大作用?

《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探讨的是一场比翻转课堂更深入的变革:老师不仅仅考虑翻转自己的课堂,而是更为深入地去翻转整个学习过程:如何最充分地利用与学生面对面的时间,从思维到行动去思考这个“唯一的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和学校,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真正达到定制化学习体验,实现教育“最有效点”。

《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中再现了许多老师实践翻转学习的经历,分享了他们自己对“唯一的问题”的答案,展示了以老师为中心和外部管理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显著成果。真实动人,成效卓越,方法极具操作和复制性。

翻转学习的最大力量正是能够为每一个孩子定制学习。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改变课堂,使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允许他们掌管自己的学习,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成败负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这一模式,而它将永远改变教师的教学和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学生在不断成长,不仅提高了成绩,而且习得了更加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奋,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而学生也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翻转学习是一座通向更好学习实践的桥梁,让教师合作分享教学方法,乐于接受建设性批判建议,主动改善教学方法,最终到达教育之旅的终极目的地。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四十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四十二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