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三十一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4日    点击数:

当代中国需要弘扬什么样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  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但在现实中,却一直有人大力鼓吹“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爱国不等于爱共产党”“爱国主义是极权主义的宣传”“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已经过时”“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此等等。面对这些奇谈怪论,我们必须明确,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国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既要传承历史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五个相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相统一

“我爱国,但是不等于我爱社会主义、我爱共产党”,“不管什么主义、什么政党,只有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都会爱”。类似的观点,长期以来在一些人中间颇为流行。实际上,这是打着爱国的旗号,人为地制造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对立。殊不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上,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曾经不辞辛劳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还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开启改革开放,在新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必须弘扬其时代主题,这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66页)在当代中国,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代替中国共产党。虽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曾犯过错误,但那毕竟是前进中的错误,而且都能依靠党自身的力量得到纠正;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也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取得的成效更是有目共睹的。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反思和纠正错误、勇于正视和清除腐败,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国家、为民族谋利益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过。实践一再证明:“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358页)所以说,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相统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个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传统。现实中有人却说,“爱国主义是极权主义的宣传”,“爱国主义的畸变代替了民族自决和保护人权”。受这种思想影响,“一国两制”的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权威在一些人那里遭到严重挑战,“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对台海和平构成现实威胁,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破坏。面对如此形势,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内外条件新的变化,赋予爱国主义传统新的内容和要求。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但由于各种原因,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港澳、台湾和海外的中华儿女来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不能反对祖国统一。邓小平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限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有些事情,比如1997年后香港有人骂中国共产党,骂中国,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1、221页)在台湾问题上也是如此,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无论属于哪个党派、哪个团体,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认同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认同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从未分裂也不容分裂的道理,都可以纳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联盟,在拥护祖国统一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这是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对两岸同胞的共同要求。

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历史反复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只有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中华民族才能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展现出宽广灿烂的实现前景。我们并不回避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同地域、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但在现实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维护者、推动者,这也是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对中华各民族群众的共同要求。在当前“三股势力”活动猖獗、暴力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各族人民都应该更加坚定地意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国家,而是全体中国公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坏人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国家分裂的言行,矢志不移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稳定发展、伟大复兴。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历史上,一代代中华儿女大力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不断激发创造活力,使滴水之微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维护着祖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推动着祖国向着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方向不断前进。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如果缺失了民族精神的引领,任凭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自由发展下去,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会松动,团结统一的思想意志就会丧失。唯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有效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有效避免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集中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体现着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任何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人,都应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面向未来,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础;只有继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民族获得撬动中国梦的精神杠杆。

四、爱国主义与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相统一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伴随着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公民经常性地跨国界流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愈加突出。这种情况使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人类利益大于国家利益”,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构成“历史的终结”。

这是糊涂的认识。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这无疑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是把自己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在享尽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总想利用自己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搞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输出和渗透,把其他国家纳入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使其沦为自己的附庸,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虽然可以享有资金、技术利用之便利,但也必然增加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使自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中面临更大风险。为了趋利避害,当代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大限度地享用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展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这同样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坚持爱国主义与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相统一,既要注意防止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也要注意防止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前者对本国、本民族进行过度的颂扬和崇拜,盲目排外,闭关锁国;后者完全否定本国、本民族的传统和现实,倡导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切领域都与西方接轨。殊不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既是面向世界的,也是立足民族的。今天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所以,“我们继续坚持同我们友好的西方国家交往,继续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9页)

五、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国。革命战争年代,爱国并不空洞,每个人随时都可以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舍小家,为大家”的赴汤蹈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舍生忘死。和平建设时期,有人认为,爱国是虚的、无法测评的,“看看满大街的人,哪个不爱国?哪个像卖国的?”其实,这是对爱国主义的误解,爱国既可以表现在轰轰烈烈的伟业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细微的言谈举止中。

作为当代中国普通的公民,确实没有了抛头颅、洒热血的血雨腥风,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依旧可以转化为具体、实在的行动,体现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于学习,只有确立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之志,才能获取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于工作,只有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找准人生的支点,更加敬重本职工作,在辛勤劳动中为国家、为社会创造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财富,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生活,只有把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融入到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保持庄严和肃穆;打开书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历史,缅怀英烈;在日常交往中,与人为善,言必信、行必果;在公共生活中,捡拾一片垃圾,节约一粒粮食。这些细节如同涓涓细流,一点一滴都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汇聚一处即可排山倒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神聚气、增砖添瓦。

坚持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不只是体现在个人层面上的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还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层面上的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其中,富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现为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谐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优秀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自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改革开放的内在精神要素;平等是人类向往的理想价值,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状态;公正即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准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对当代中国的每一个公民来说,无论追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追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都应该树立起为国家、为社会尽责守职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国家、社会各项事业的积极参与中,齐心打造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丰捷  王斯敏  邓晖

 

2013年9月2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一个声音向世界传送,深沉而有力:“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这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美好生活的起点。信心,源自日渐强大的国家力量。

这更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执政诺言的信守。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什么是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人人享有,人生出彩,为文明传承,为创造服务,为民族铸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之路,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战略重点,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为重要保障,总揽全局,直面问题,统筹安排,有序出击,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灿然展开。

教育奠基中国。十三亿用知识与信念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正为托举复兴梦想积蓄力量,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笃学躬行。

(一)“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改革,向着“深水区”全力推进

强国必先强教。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教育标注下崭新坐标——

这里有体察历史的“经度”:“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也有环顾世界的“纬度”:“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高瞻远瞩,掷地有声。

这背后,是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

今天的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今天的中国,正向着“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发力。

时代的拷问接二连三——一个始终为人民担当的政党,如何在教育的现代化历程里,彰显“人”的基本价值?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激发“人”的无限潜力?一种与西方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何在对国民的教育塑造中,诠释“人”的精神气魄?

矛盾的叠加挑战重重——教育规模扩大后,质量和水平的呼声愈发急切;教育投入增多后,公平和效益的权衡考验智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教育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迫;信息化飞速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多方位冲击……

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早已完成,剩下的,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中国教育到了“啃硬骨头”的关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发令枪”清脆扣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教”的新征程豁然开启;

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冲锋号”嘹亮吹响。

三年来,从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到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再到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在最广泛地统一思想、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之后,教育改革向着“深水区”全力奋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逐渐“破冰”,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重要领域的创新举措渐次“破土”,中国教育,正写就一份精彩答卷——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2014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到上亿人次;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在国家科技三大奖通用项目中,高校获奖数占全国总数70%以上,产出社科重大成果比例占全国80%以上,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20%左右。

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2月18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报告赞叹,“上海教师年轻化、专业化水平远超国际平均值,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超出普遍想象”;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上海初中生两次获得全球第一;来华留学生数量与国别稳步增长;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首届世界语言大会、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在我国成功举办,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初绽光芒,渐受关注。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三年来,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布局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突显,人才资源的战略作用愈受重视。

(二)“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公平,隔绝文明与蒙昧的原动力

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

公开资料显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5次以回信的方式与人民大众交流,这其中有青少年学生,有基层党支部,有边防战士,而收信最多的当属教育界,共有6封之多,其间,“老少边穷岛”等教育最薄弱地区,又占了3封。

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回信里,习近平勉励学生“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

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里,“在西部生活过”的总书记“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

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里,总书记希望他们“不忘初衷,扎根西部”,“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字里行间,饱含着总书记对公平教育的无限深情;朴素言辞,寄托着党中央对教育公平的殷殷期待。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教育扶贫”“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

三年来,党中央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补齐教育发展的突出“短板”,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100多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累计安排资金43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累计资助各教育阶段学生4亿人次左右,为3200多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改善营养膳食;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惠及近13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

还有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人的命运,在一项又一项政策落地之时,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

2015年夏,接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出台的通知,江西高安的“最美乡村教师”陈腊英笑了。5年为期,从提高生活待遇到城乡教师流动,从职称评聘倾斜到建立荣誉制度,扶持力度层层加码,乡村教师走进国家的改革议程。

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清华学子黎崎均笑了。2011年,因为一项针对寒门学子的“自强计划”,跨越巴山蜀水,他踏进了梦想中的清华园。2012至2015年,全国共有5万多名“贫寒学子”通过“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及各种以“梦想”命名的招生计划改变命运。

一次次“宽心解难”的消息,使众多家长怀着希望笑了。2015年2月,北京市发布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新政策,“杜绝跨区跨片招生”,保障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11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划片入学。三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教育部频出重拳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叫停19个重点大城市的招生乱象,长期存在的“择校热”终呈降温之势。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制出台、20项教育惠民政策福泽贫困地区师生……在着眼长远的部署与真抓实干的落实下,今天,中国已有超过1/3的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标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2015年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7.5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29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8万名。

仿佛“压舱石”,教育从公平出发,奠基亿万中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同“定盘星”,从追求“基本供给公平”走向“优质、均衡”。更高公平水准的中国教育,鉴证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质量,驱动创造与梦想的主引擎

2014年9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环顾新一轮蓄势待发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全国教师:“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这是深植现实的沉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只有向教育要质量,才能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如期打赢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只有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培育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

教育的起点是公平,而生命线,是质量。

站在“由大向强”的飞跃关口,党中央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抓手,全面夯实中国梦的人才之基——

一方面,登高望远,教育决策的层级不断上移。

从《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再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一连三个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改革方案,陆续由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具体实施。顶层设计力度之大,为历来教育改革所未有。

另一方面,雷霆万钧,提升教育质量的举措深入推进。

2016年新学期,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课表上,多了一门共同的课程——创新创业;近千所地方本科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从“我像谁”到“我是谁”,向应用型转型;“两个一流”的出台,助推中国顶尖大学以更坚实的脚步向人类最高智慧聚集地发起总攻。

更为关键的是,质量提升,不再是一校一地的“独角戏”,而是整体能力提升与拔尖能力培育相结合的宏大体系构筑。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启动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标准和引导措施陆续出台,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教师、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素质评价等方方面面。

几个“硬数字”,足以窥见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胆气:教育投入,2012年首次实现4%目标,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64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

一笔人才账,可以看出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和价值: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2015年10月,继中国教师在英国进行“中式教学”引起关注之后,一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12人教师访问团专门组队赴杭州“取经”,用一周时间学习“中国式教学”。中国基础教育,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2014年10月,3名“90后”高职生精心打造的“鲁班锁”,成为李克强总理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国礼。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正带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三年来,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剪接体三位结构,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在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被破解。中国高等教育迸发的蓬勃力量,正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奋力冲刺。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面向广阔无垠的创新蓝海,中国巨轮已起航出发。

(四)“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信仰,凝聚富民与强国的最大公约数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文明气象,要靠教育的点滴培育。

在我们这个深具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不朽”,到“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立德,方能树人。

“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美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是根本——“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这三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进,以“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为内容的“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加快研制,学生诚信表现被写进成长记录……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逐渐形成。

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泉——“抛掉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这三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开启“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分学段有序推进……从广袤的传统文化原野中寻找价值,广大师生对中华文明的敬与爱厚植于心。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建设是保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这三年,《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引中国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精神专题研讨班”为高校掌舵人指引方向;“四有教师”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制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进,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令大学生信仰之基愈加坚实……以制度的力量凝魂聚气,广大师生对中国梦的实现热忱满腔。

2015年5月,已连续滚动调查了24年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在近三万名调查对象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表示乐观的学生占比分别为84.7%、84.5%和81.9%;93.9%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表示乐观;对“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诚信是做人之本”等理念的认同度均在90%以上。

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型,为国家和民族立心铸魂——这是教育的本真,更是“更好的教育”的终极诉求。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习近平总书记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将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信心;倚仗教育的力量,中国,将走得更加坚实有力,更加行稳致远。

 

 

(本文作者系《光明日报》记者)

 

 

 

 

《但得爱书人似我——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

 

作  者:蔡朝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  介

本书是“书生教师轻随笔”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从教以来的近五十篇教育随笔,清晰勾勒了作者的成长历程。这些随笔,既有他对教育理性而又深刻的批判,又有为寻找有意义的教育的执着与坚守。 其中大部分是作者于阅读之后所写下的思考与感受,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教育、诗歌等诸多方面。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小文。静读此书,如同开启一段思想之旅,随处可见作者对于阅读的执着与热爱,对于教育的忧虑、坚守与希望,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寻……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三十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三十三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