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思政教育>>正文内容
一周悦读(第十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2日    点击数:

团结奋斗  排除万难  实现中国梦

——纪念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发表70周年

徐光春

 

1945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了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为了“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6月11日,毛泽东同志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党的七大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赋予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从此,《愚公移山》作为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成为既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用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风格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了精辟阐述,永远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军区调研、2014年APEC峰会、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等多个场合,多次重提愚公移山精神,赋予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愚公移山精神已成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愚公移山》发表70年来,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时空,始终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斗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愚公移山精神,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善于进取伟大品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奋进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凝结为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精神,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愚公移山精神必将继续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勇往直前,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既是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艰苦的奋斗历程,其难度之大,更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我们学习纪念《愚公移山》这一不朽著作,就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新状态迎接新挑战,以新能力引领新常态,以新作为开拓新局面。

要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战略定力,就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稳得住。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引力改变初衷、改变目标和方向。愚公正是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盯住目标,决不动摇,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好理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怎样才能实现?就是要奋斗不已,发展自己,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坚定,毫不动摇。特别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进入关键期,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问题矛盾相互交织,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依法治国进入爬坡期,需要翻越很多高坡和弯道;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深入期,需要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我们要下定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主动应对、有效施策,切实摆脱“速度纠结”“转型焦虑”和“改革创新畏难”等困扰,更加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力引擎拉动,努力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尽早实现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

要增强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求突破。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开辟与外部世界的通道,使当地更好地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这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创造生活的精神就是开拓进取精神,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实现内外联动、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互联互通的全新探索。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这里有“堰塞湖”,那里有“肠梗阻”,可谓困难重重,有许多需要挖掉的“大山”、需要开辟的“通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改革创新,千难万难。面对“难”字,胆小者望而却步,勇敢者勇往直前。排除万难,首先要在思想上去“藩篱”。推进改革创新,必须敢于担当,触及矛盾,学会思考,拨开短视思维的枝蔓,廓清纷繁复杂的迷雾,善于求真、求实、求新,而不能顾及个人和小集团的名利得失,不能怀抱既得利益不放,不能任性用权阻挠拖延退却。其次要把开拓进取落实到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弊端,向改革要发展的动力,向改革要发展的优势,向改革要发展的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

要强化优良作风,务实重干勇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愚公移山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就是真干、实干,而且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力排众议、义无反顾、一干到底。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盯住既定的发展目标,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把工作抓在手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既要反对“乱作为”,又要反对“不作为”,积极地干、科学地干、持续地干、创新地干、扎实地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要敢于壮士断腕,在浴火中求重生。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走势分化,下行压力加大。无论从区域、产业还是企业看,凡是注重结构调整、需求分析、改革创新和质量效益的,日子都比较好过,反之即反。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等的调整正在向纵深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淘汰落后和企业兼并重组开始迈出坚实步伐,由此造成有的地区、部分产业、一些领域的经济金融风险有所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是维系现状抑或重走老路,还是壮士断腕实现凤凰涅槃?我们要像愚公一样坚定信心、不怕牺牲、决断决行。结构调整是一个痛苦割舍过去和孕育分娩新生的客观进程,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闯过的关口。推进结构调整引发“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背后,既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气风发,也有“寒猿啼断西岩月”的怅惘意绪。30多年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谁起身早、决心大、断舍离,谁就赢得先机、脱胎换骨、掌握主动。站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唯有“不怕牺牲”、风雨兼程,切实摆脱习惯思维和原有路径依赖,敢于割舍“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烦恼,才能在“腾笼换鸟”、浴火重生中,迎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美好前景。

要排除千难万险,去争取新的胜利。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一句话,千难万险摆在我们的前进路上。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有效实施,“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才能成功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愿望才能落到实处。

要坚定必胜信念,实现伟大中国梦。信念是方向,信念是力量,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70年前,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多次向全党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念,即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外国侵略者的,也不是国内反动派的,民族一定要解放,革命一定要胜利。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重新讲述愚公移山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树立必胜的信念。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以革命的实干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直面矛盾、正视困难,破关夺隘、攻坚克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怀信心,团结奋斗,勇往直前,夺取胜利。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

 

 

 

 

民主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葛洪泽

 

一、民主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几年前,“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引起热烈争论。理论界发表了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民主不是个坏东西、是个不坏的东西;有的认为,民主不分东西、是不好不坏的东西;有的认为,西方民主是个坏东西;有的认为,民主还是中国的好。像绕口令一样,不一而足。中国有没有民主、要什么样的民主,也一直成为思想舆论领域斗争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全面地、辩证地看。

1、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导向不能动摇

早在1940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演说中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特别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走了弯路,使新中国成立后奠定的民主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到严重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就把民主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针对中国缺少民主传统的实际,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和宣传,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他要求,必须认真纠正过去“左”的错误,大力发展民主。同时,针对极少数人利用“民主”的口号,要求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多党制”、“三权分立”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从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必须正视中国缺少民主传统的实际,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不是停留在书斋里的空洞思辨,而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中的创造实践。列宁指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能力的提升。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着艰巨复杂的任务,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可能顺利地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排除各种风险,完成各项工作。我们必须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发展人民民主,释放社会活力。在这方面,要学习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邓小平同志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应当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怎样使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第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靠践行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而要实现这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解决好治理模式和价值体系选择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对于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他强调,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实质,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

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中国要不要法治、要什么样的法治?这也是一百多年来仁人志士争论和探索的热点话题。

1、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

历史地看,中国古代以法家为代表的法律思想,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观念。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乃至清末的君主立宪,西方的法治观念才逐渐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华民国,进一步引入西方的法治观念和总统制,提出了著名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的设想。由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并出现帝制复辟等反复,民国初期引进西方的体制终因水土不服而流于形式,法治观念也多是纸面上的空谈,并没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党对法治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也出现过曲折和反复。1949年10月,我国宣布“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954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但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党内在对法治的理解上也开始出现偏差。1958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说,公安、法院也在整风。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靠养成习惯。我们每个决议案都是法。治安条例也靠成了习惯才能遵守,成为社会舆论。后来,由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出现偏差,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遭到破坏,以至于出现了“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局面。

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强调,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可以说,邓小平同志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到习近平同志,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接续推进,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中国的法治,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全面部署,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比如,在总目标上,提出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工作布局上,提出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重点任务上,提出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上,提出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组织保障。在法治领域改革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党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引领作用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对于引领和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确立法治信仰。有哲人说,法律的尊严不是因为刻在大理石或铜表上,而是因为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有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确立法治信仰,必须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曾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来说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我们必须认真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通过铁的事实使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确立法治信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

第二,培育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指依据宪法和法律来观察问题、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写进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强调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总的来说,培育法治思维就是要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解决那些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突出问题;就是要牢固树立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法治观念,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第三,躬行法治实践。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的著作中也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法治实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的法治蓝图要变为现实,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民主与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互依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和法律化。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只有经过民主的程序对法律进行制定和修改,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坚持和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还要同各种破坏民主和法治的行为做斗争。任何破坏民主和法治的行为都不容许,任何破坏民主和法治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编委)

 

 

 

 

《金一南讲:世界大格局 中国有态度》

 

 

作  者:金一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简  介

“深刻而透彻地了解世界,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高层智囊金一南犀利开讲,首度解析打开世界之锁的中国钥匙。通过全球热点军事事件,从全球战略思维的高度出发,分析世界军事大格局,点评世界各大国、地区势力的博弈与冲突,并推测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藉此重点提出面对世界大格局的态势下中国地位与态度的思考。

全书共分九大篇,分别为“中国篇”、“美国篇”、“俄罗斯篇”、“北约篇”、“中东·北非篇”、“东北亚篇”、“外太空篇”、“核武篇”和“杂篇”,海陆空立体全方位将世界大格局呈现在读者面前。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一周悦读(第九期)
?下一篇:一周悦读(第十一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