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研究>>正文内容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5日    点击数: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会因不同的研究视角而有所不同,在这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处在无休止的竞争发展中,要在竞争中领先必须优化自己模式所需的配套体制,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寻找生存之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占有优势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所鉴别地增加自己的普遍性内涵,至少不能减少。保持特色的“设限”以及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互相借鉴,导致现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互融合,在细微处有了很多的共性特征,。众所周知,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要素的组合,都需要各种类型的政策、资源的支持,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挑战在于使制度不断优化,在于更加高效而有诚信的管理环境。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健康与环境、公共安全、良好管理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进步的综合结果。正因为如此,对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应再局限于教育内容阐释的微观层面,笔者希望能够从各国围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实然性的宏观政策系统出发来探索其内在的机理。

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

不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政策支持系统是不同的;不同的政策支持系统倾向于发展它自己特有的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精英和团体关系。从类型和结构两个层面对围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主体、客体、政策环境(政策文化)及政策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为将来更好地理解、预测和调整工程教育政策、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并可通过政策类型的发展变化来对教育政策的制定进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其所在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存在与他国的差异。在这里,我们想从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实然性的宏观政策系统的认知出发来进行研究。一个有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连续的序列,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一些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对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教育阶段,而是要从全局考虑,一个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的模式,不是单纯的靠某一个阶段的教育就能够实现的,必须形成一个有机发展的序列,而保障这个序列的特色和健康运行,应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地从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来考虑。

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依据的选择视角。

 (1)从工程教育体系来看待分类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工程教育体系是承担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继续工程教育的完整序列以及与此相关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各个国家因为某些教育阶段对于工程素养培养的定位不同,其培养模式也会产生很大差异。比如说以培养实用性较强的高级工程人才为目的的专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科领域内通用的工程科学人才为目的的通才培养模式等,因而在工程教育体系中呈现出有各自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因此,可以从工程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考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问题。

(2)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待分类依据。

任何国家都希望培养在工程领域具有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做贡献的人。也可以说,任何国家都希望通过工程人才的培养为本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工程领域提供大量的合格劳动力,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劳动力市场是特殊的市场,具有较明显的非竞争性,供给、需求和价格水平较多地受到市场以外其它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工业发展路径、不同的经济社会基础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国家才会采取不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为什么会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那么重视企业实践,而美国为什么在这方面的要求就相对较少,这些都是与所在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息息相关的,是政府、社会、资方、劳方和公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从劳动力市场内部以及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因素来考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3)从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实现来看待分类。

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培养是常常被提到的问题,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培养的实现,必须遵循该模式的内在机制,而这个机制是在综合因素作用下运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以是否能满足并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为检验标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因为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也会有所差异,因而各国会采用不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培养的表征和实现机制也会相应有所不同。

2.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划分标准。

不同的社会权利对于个体在社会中作为劳动力和自身发展的解放程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背景下,各国教育系统内部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些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给国民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而有些国家还在为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而努力;有些国家对于劳动力市场采取资格准入制度,而有些国家则在劳动力市场实行非常灵活的就业政策。不同的国家由于在教育、就业方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福利保障,最终会对国与国之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产生巨大的影响。谈到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实现,可以从世界经济论坛基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撒拉·马丁设计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提出的12个全球竞争力元素来观察,即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成熟性和创新。

不论是何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皆是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不同权利的追求和满足的过程,公民个人出于个人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希望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社会经济体系出于自身经济增长的需要,会借助劳动力市场这个平台来对相应的人才供给方提出诉求。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能提供符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创新力、竞争力培养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劳动力就业保障都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世界经济论坛的12个竞争力因素即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朝着创新驱动阶段发展,越来越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支持。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家庭等方面,涉及国民福祉的长期走向和发展方向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弹性、就业结构与就业路径等许多关乎国计民生、国泰民安的大问题。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范畴,不仅包括教育领域,而且涉及就业、劳动力市场等诸多方面。只有合理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才能最终保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因此本文以社会福利保障模式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依据。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归类标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社会福利保障模式这个成熟的划分标准,更为深广地阐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内涵,同时提供一个清晰、以实际经验为依据的标准,在动态的变化中以及在微观层面对不同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判断和归类。我们在检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歧异时,还发现国家与市场的制度安排在性质上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人力发展水平,它们会采用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伴以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以认为,不同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型依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及形态不同而可归于不同的类属。  

3.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根据社会权利的范畴的不同,社会福利保障模式被划分为四类,第一种类型是欧洲大陆“保守主义,福利制度。这类制度最初发生在德国并得到长期发展,而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目前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种类型是“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即主要是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中确立的制度。第三种是“社会民主主义”制度。属于这种类型制度的国家数量最少,只存在于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中,比如说瑞典、芬兰、瑞士等北欧国家。第四类是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以不同国家的福利经济模式为大背景,可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第一种: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第二种: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模式;第三种:以瑞典、瑞士、芬兰、挪威、丹麦等为代表的北欧模式;第四种: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因此单独分类,作为第五种:发展中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二、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不论是何种工程人才培养,其最终轨迹应该体现在工程人力需求、工程人力生产、工程人力供应这三个环节,围绕着这三个环节循环进行一通过教育体系为生产提供可能,通过劳动力得到提升和检验,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反馈,教育体系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描述,在这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对相应的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的特点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于教育体系培养的工程人力的再锻炼、再培养与再反馈的社会保障政策描述,以此来反映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祉。

1.欧洲大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代表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1)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实用性较强的高级工程科学与工程人才为目的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工程实践性的全程体现,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这个中心,重视工程实践教育的质量,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紧密。以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为例,课程的开发源于对企业现状、对技术与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并邀请一定的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设计,政府是企业(纳税人)和大学之间的纽带,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包括大专学校),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教师教学与工业界形成了自然联系的网络,在学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训练之间存在较好的结合。

(2)劳动力市场特征。

社会就业保护程度非常高,具有明显的阶层化效果。劳动就业政策重视就业保护与社会保护,认为社会保护不仅具有在生命周期变化和不同社会群体间维持收入平衡和再分配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就业质量,是一种建立在“雇主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限制雇主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建立一种新的风险共担平衡机制,来强化现存的雇佣关系,保持社会的凝聚力与和谐。以德国为例,不论担任哪一种工作,完成哪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2.自由主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代表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1)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满足直接工程需要的专门化教育或职业教育,而致力于发展以培养学科领域内通用工程科学人才为目的的通才培养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广泛的综合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理念、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层次性的课程设置,通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模式中,工程实践经验往往是学生从学校教育毕业以后在企业培训中获得。

(2)劳动力市场特征。

在自由主义体制中,工会的作用受到遏制,精英主义得到崇尚,平等主义深入人心,市场原则至高无上。劳动就业政策以放弃充分就业、微观供给管理、减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和激活性为基本特征,以美国为例,其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非工会化和自由主义特征,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情况自行确定劳动者的雇佣、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解雇和劳动保护。在自由主义福利社会,国家把创造个人自由发展的环境作为一种义务。在这种劳动力市场环境下,对于工程人才的职业资格准人相对比较灵活。

3.北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代表国家:瑞典、瑞士、芬兰、挪威、丹麦等。

 (1)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北欧各国,几乎全部教育投入,从儿童玩具费、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奖学金,都是由国家承担,给每个公民以充分发展自己潜在天赋的机会,因此,青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免费的教育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实施,使知识得以持续不断地更新,从而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适应了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工业化发展是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带动和辐射下实现的,北欧各国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普遍选择了中间道路,通过针对高科技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带动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与国家产业发展结构息息相关。高等工程教育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术研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劳动力市场特征。

 “人民福利”的理念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在这些国家根深叶茂,始终成为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排斥国家和市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二元对立,追求平等以保证工人能够分享境况较佳的中产阶级所享有的权利。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将普遍的权利资格与较高的收入给付有机结合在一起。其劳动就业政策以维持充分就业、发展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就业与福利国家相结合,以及发挥三方合作机制的作用以实现就业与其他社会经济目标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瑞典为例,该国把具有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的基本条件,而经过三年学习取得的学士学位只能从事技能型的工作,但任何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学历、知识和能力背景找到合适的工作,并维持丰衣足食的生活。

4.东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代表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

 (1)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东亚这些国家地区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多属于移植和借鉴西方大学工程教育制度,但纵观其工程教育制度变革的每个时期,均有明显不同于西方大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气质,国家主义的教育观渗透到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为国家建设服务尤其是为经济和政治服务,教育的组织和目标,即教学、科研、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文学艺术的普及都必须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东亚对于西方工程教育思想采取折中的办法,西方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经过同儒家传统文化的对话、冲突、妥协和适应以后,最终变成了适合于东亚国情的“知识自由”和“社会责任”并重的工程教育思想。

 (2)劳动力市场特征。

东亚儒家思想中“生产至上”和“造物文化”是东亚“赶超型”经济模式的重要文化驱动力,福利政策设计和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生产主义倾向。国家倡导工作福利和人际互助,劳工运动受到威权主义政体的严密监控,工会未成长为劳工阶层的代言人和劳工运动的领导者,东亚社会缺乏欧洲社会所建立的在阶级谈判基础上的利益协调机制。比如说,在德国企业中“共同决策’’的法律地位在日本企业里则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地表现为长期承诺和终身雇用,在工人眼里雇主是个大家长。以终身雇用的企业福利文化和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成为日本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凝聚力之所在,劳动力市场对于工程人才的实践要求不高,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工程职业实践通过进入企业工作后的内部培训来完成。

5.发展中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发展中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主要是针对若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研究。如果可以分层级的话,对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可根据工业化的发展程度进行划分——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以及工业化后期。不同时期所对应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呈现层级分布的。我们希望本研究能为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借鉴,因此,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集中在几个和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比较接近的国家,比如选取印度、巴西作为研究对象在同层级进行横向比较。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所以没有将其和前面四类发达国家用同样的分类方法去分析,主要在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不具稳定性,从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到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这几个层面都处于发展相对不平衡、不稳定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大都长期采用以欧美需求为增长动力、以廉价的要素价格为增长优势的增长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努力谋求转型,以求在竞争力优势增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目前,多数新兴经济体仍然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是在模仿前面四类发达国家中的一些做法,如果对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描述,可以形容为“四不像”,每个类型都有一点,由于从模仿学习到超越是一个漫长并充满风险的过程,现阶段还没有办法准确界定这些新型经济体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属类,所以在此单列一类,这里将我国和印度、巴西分开来描述,以便于比较。

(1)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国家,都有很长一段深受欧洲殖民国家统治的历史,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这些国家在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教育方面看。印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国人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教育,培养了大批近代知识分子,他们把近代知识和资产阶级观念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英国人“以统治者的身份主宰这个国家”达一个半世纪;他们是西方思想和技术输入的代理人;他们把具有他们自己特征的文化移植到这个国家。第一种影响较为明显;第二种影响较为深远;第三种影响最具有吸引力。英国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以及思想上自觉不自觉地为印度建立西方式社会创造了前提条件。以语言文化为例,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几乎所有印度人都会讲英语。“这意味着印度有大量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才,英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在科技、贸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印度人可以毫无任何语言障碍地到西方接受教育或工作。”再者,这些国家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和其工业化发展模式类似,即通过采取高效率、非均衡的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来适应后发型现代工业社会对于工程人才的需要。印度国民教育仍然继承了英国教育重精神而轻实用、重普通教育而轻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只是通过少数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如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来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工程人才“效率”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其次,从劳动力市场方面看。仍以印度为例,在印度,劳工法规要求过严,过于僵硬的劳动力市场运作体系严重影响到国外资本的投资兴趣,工会势力较大,各地罢工现象时有发生,工资刚性显著,在全球主要投资热点国家和地区中,印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排名最后。这些国家的市场发展,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往往采用服务型的工业模式。比如,印度的制造业远没有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多。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也不成熟,贫富差距较大,这也为精英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社会氛围。

 (2)中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轨迹不断地进行调整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多种经济增长方式多样并存,我们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亦呈现出多样并存的现状和需求。

首先,从教育体系方面看。论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我国已经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l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但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工程素质一直存在问题。工科毕业生普遍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程教育的第一顽疾。我国正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2010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重点关注四个领域的问题,即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合作、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以及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其次,谈到劳动力市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刚性化趋势,这就使得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转向降低雇用数量,增加替代性投入,比如资本的投入。企业将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逐渐退出,走产业升级之路。我国以往单纯依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时代已不可持续,只有拥有更具效率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成功实现由“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的转型。但是,我国正面临每年需要解决800万人新就业岗位的现实压力,今后10年内还需要解决近l.5亿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放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也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的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一个能够培养出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体系。

三、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比较。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大环境,企业对于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实现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是法定的义务,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通过与企业各种层面的灵活合作来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劳动力市场提供较高质量的各类工程人才,以此来适应自由主义市场对于工程类劳动力的灵活需要。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保证和促进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扩大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带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人均成本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需求量的增长,过多的企业培训资格要求使企业的国内劳动力雇佣量相对下降,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未能完全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也不利于降低失业率。

欧洲大陆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技术的投资,提高了低技术含量工人的生产率,如德国非常重视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这也使得以德国为代表的低技术基础的工业的发展程度要高于美国。随着全球劳务和教育市场扩大,对于低技术含量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而对于复合型和交叉型工程师需求则会大大增加。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德国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在世界上具有强竞争优势的重工业被越来越多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所替代。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国内经济长期萧条、失业严重的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那种在实践环节靠企业自身培训的单一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了,需要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促进内外部市场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在与内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冲突和妥协中来进行调整中的发展。

2.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匹配比较。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是与所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大环境息息相关的。以德国为例,德国是一个传统的一流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以质量取胜,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来支撑,这与其非常重视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有关联的。在北欧各国,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教育费用的情况下,青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很好地适应现代技术变化快的特点,免费的继续教育使知识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更新,从而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在工程创新领域以及围绕工程的其他服务领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瑞典、芬兰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表现最为突出,从近几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可以看出,前十位国家排名中有不少北欧国家的身影。

印度、巴西和中国由于是后发型的工业发展中国家,必然要从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在部分领域率先步入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而每一阶段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此,我国政府有清醒的认识。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人世界人才强国的行列。”我们要在继续巩固发展人力大国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满足我国在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

四、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

1.处理好工程人才培养中“数量”、“效率”以及“创新”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以制造业为基础,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德国全球制造业小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尽管我们的制造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一直追求以低廉的价格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对于工程人才的需求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体现在“数量”层面,即体现在低技术水平、高实物量增长的层面;随着我国部分经济领域的发展进入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对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倾注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精力,必须在继续保持工程人才培养“数量”的基础上去更加关注培养“质量”的问题,也就是工程领域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创新”问题。一项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l/26、德国的1/20;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工程教育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培训,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由于其长期的雇佣制,企业内部一直坚持对员工高质量的职业培训,这些有效措施都为这些国家的工程领域提供了充足、高质量的劳动力,这也是它们赖以建立世界一流制造业的强大支柱。   

发展趋势显示,日本、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正朝着服务化及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当然,德国这种质量化程度很高的工程教育模式,也可能造成官僚化的质量控制问题。日本在这种趋势下,企业长时间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已跟不上时代要求,需要随时从企业外部引进新型人才,急速的技术变化要求个人和企业承担很大的风险,好不容易掌握的技能很有可能落后于时代。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既需要借鉴日本的长期雇佣制下的企业培训,也要考虑到高新技术对于工程人才需要的弹性。“时代已不可持续,只有拥有更具效率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才能成功实现由‘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的转型”。如果说从欧洲传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东亚模式中,可以得到我国传统制造业从低层次走向一流传统制造业、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劳动效率的参考模式的话,那么,从北欧国家和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家中,则可以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尤其是北欧国家,其国土面积都不是很大,资源和劳动力储备并不是非常丰富,但是在工程创新领域以及围绕工程的其他服务领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当高,其围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政策,值得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思考和借鉴。

2.把握好工程人才培养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工程实践”的关系。

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就是工程实践问题,从上述几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四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的实现会因其劳动力就业政策的不同而不同,欧洲大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以保护就业来支持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工程实践环节的实现是基于“雇主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实习岗位的建立来提高劳动者的能力,保护社会就业。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既有德国的保护性就业的成分,也有美国社会的自由主义市场的倾向,还有类似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所以在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实现方面,不能单纯地说模仿哪一种模式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必须多元并举,找到适合中国特点的综合解决方法,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实践”平台上实现对工程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工作职业随时可能被先进的技术设备所替代。我们的工程实践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但是这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随着众多职业的消失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不仅仅要具备解决技术设备本身可见的问题,还要解决因为技术进步而导致的职业消失所带来的很多需要有预见性的目前尚不可见问题。对于低技术含量劳动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对处理复合型和交叉型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人才需求会大大增加。工程实践中怎样提高解决工程中交叉复合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北欧国家通过注重平等的教育发展思想,提供追求平等、面向全体的基础教育是其获得经济腾飞的秘诀之一,通过过硬的师资队伍、深层学习的灵活责任制,以及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功地结合,为工程教育储备了大量的可用之才。对能够解决交叉复合实际问题的工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而应该从整个教育体系来同步人手。北欧国家的成功之道,在于它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面向全体的教育体系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形式的调整与内容的提供需要同步进行,才会从实质上提高工程储备人才的创新能力。上述前四类中的国家,平均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都在5%以上,以美国为例,1975年以来的多数年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保持在7%以上,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水平是美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对于我国来说,这更是一个必须严肃面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处理好保持自我特色与国际化学习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发展道路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边学习,边模仿,边创新,边超越。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常常与之比较的国家如印度、巴西,在其发展中由于长期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在社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受国际影响的程度要更深一些,这也为他们开拓西方市场带来一定的优势,形成了一些有自身特点的、非平衡的、类精英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开拓了发展中国家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为这些国家在国际中获取相关的经济收益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其中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但是,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最终呈现了一种非均衡性的后发发展,这些国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唯精英主义教育的倾向并不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希望通过更具效率的工程劳动力市场,来替代过去的那种单纯依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做法。必须考虑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实,不能回避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特点片面强调某些领域的发展,在注重培养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赶超式”精英类工程人才的同时,也应注重符合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工业企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际化进程的选择应该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布局。

国际比较与国家的选择,尤其是面对众多因素的复杂纠结,要达到认识的完全一致是极端困难的。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恰好符合上述单一向度的纯粹案例,今天的每一个国家都呈现出多种要素混合的形态。各种所谓有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有选择地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被认为是一条带有普遍性的捷径。纵观历史,后发国家之所以能够走上成功的道路,与它们成功模仿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对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亦是如此;要在学习借鉴中,努力发掘他国模式的合理内核,在坚持本国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在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双重标准的引导下,广取博收,大胆创新,最终实现超越。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2期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
?下一篇:基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