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1日    点击数:

一、幕课之力

慕课(英文为“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教学方法的视角说.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这里,“开放”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课程面向大众开放,课程学习者注册对象不受地域、学籍等限制;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开放,教学内容与过程均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实现在线动态调整与扩充;三是“教”与“学”关系开放,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角色可以在线转换。由于克服了传统课程学习所存在的时空限制,一门慕课课程的报读人数可能动辄上万人,“大规模”特征明显。

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慕课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能让学习者得到完整的学习体验。它在展示其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相结合的种种可能性之同时,也孕育着颠覆高校教学传统、推动教学方法革新的潜力。

在典型的慕课教学中,教师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将每门课划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每个节点的知识又依照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规律,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素材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并录制成8-12分钟的视频讲解片段;片段与片段之间设计了知识检测问题,学习者只有顺利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检测,才能学习后续的材料。同时,课程主持者还能根据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表现,通过网络大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和判断学习者的特征,并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与辅导。这使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得到监控,解决了教学过程监控不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慕课与线下教学结合时,便出现了“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 Model)。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并布置作业供学生课下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而线下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进行答疑解惑、交流知识应用的经验等。这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从讲授者、讲解者真正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课堂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而是评价、交流与互动。这意味着慕课既有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可能,又有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潜力。

美国《纽约时报》作者劳拉•帕帕诺(Laura Pappano)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由此可见,慕课发展的历史不长,但它却在极短的时间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赋予了推动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乃至颠覆整个高等教育传统的强大动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2013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高层论坛”上指出:“慕课浪潮来临之际,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教学能力,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费用低廉甚至免费教学课程的时候,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大学里那些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课程终将消失,低水平教学终将被慕课取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宁波)”上直言:“面对异军突起的‘慕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改革!”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副校长邓恩·纳特比穆表示:“不接受‘慕课’就是死。大学必须欣然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行动,并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否则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未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有篇文章甚至预言,“慕课将颠覆现有的高等教育。在未来几十年内,美国四千多所大学将会因此而消失一半。”

的确,慕课给人们提供了用低成本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可能和更加便利的机会,这对需要缴纳昂贵学费才有可能获得相似教育的消费选择而言,传统大学教育无不受到挑战。同时,开放的慕课将促使教授们增加精力投入,研究学生学习规律,课程教学质量会更加得到保障。“教不好的老师,我们不要。”慕课在学生自由选择权的驱动下可以很容易实行这样的淘汰机制。这无疑也将给大学教学传统带来不小的威胁。

 慕课能果若其然,冲破传统之习,给高校教学方法带来一场大变革吗?从教学方法变革主体的驱动力构成看,慕课只是一种外在力量。能否成功地推动教学变革,还需看高校教学主体的内在动力是否与之配合、形成合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高校教学方法实践主体的传统习性。

二、高校教学方法传统之“习”

教学方法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被公认为一定客观条件下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始终比较活跃,以使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相适应。然而,国内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滞缓,多年来一直备受诟病。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演绎、推理,对归纳、分析与渗透综合不够重视,对‘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而甚少,对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推而不广,讲授过于强调系统、完整,很少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余地。”

从现实观察看,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已然成习,并有着惊人的惯性张力。这表现为:任凭教学对象从“精英”变成“大众”,教育技术条件从粉笔加黑板换成计算机多媒体课室和互联网络平台,甚至于不顾国家教育战略思想的转变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反复号召,仍能固守着教师、教材、教室这种传统的所谓“旧三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令人称奇的是它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化”: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演化为教材的“电子化翻版”,照本宣科变成照屏宣科;把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人灌”改为以计算机等作手段的“机灌”。诸如此类,俯拾皆是,原因何在?

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教学的这种习性与传统“文化基因”作用相关。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皇权独尊和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积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认为,“教学方法之所以一潭死水,是因为受制于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纵观历史,确实能清晰地看到此说的证据。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主张“师云亦云”,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记》中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思想;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提出“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的观念;明清之际,则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服从教师,不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的意见,师生关系完全建立在严格的教师权威原则上。这种“师道尊严”、批评性思维品质培养缺失的传统教育观念浸润已久,束缚着国人的思想空间,对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羁绊。例如: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上,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而疏于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忽视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习惯于用预先准备好的提纲按部就班地上课,而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其结果,学生觉得教师高高在上,讲什么听什么,很少能有机会和勇气质疑、挑战老师的观点,创新精神的培养被遏制。这种单向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信息闭塞、知识短缺的时代或许尚有一定的存在理由。但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日渐多元,师生信息和知识不对称的教学生态已彻底颠覆。因此,学生“用脚投票”、缺席率高或者“身在课室心在外”、学习投入度低等现象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

当然,高校教学方法传统之习的养成和维持也绝非只是传统文化“基因作用”的线性函数。对此,有不少学者从多元视角来探讨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滞后的原因。别敦荣认为阻碍大学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即:政策制度与教学方法创新要求相抵触,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不清及动力不足,学生惯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等。除此之外,丁三青从传统思维模式约束、民主精神缺乏等方面分析了教学方法改革遇阻的原因。应该说,这些已有的研究基本涵盖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遇阻的主要现实境况。从作用力向上看,这些习惯性阻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客观条件与行为的作用,如教学条件所限、政策制度与教学方法创新要求不协调等;另一类是心理内生逆向性驱动力的作用,如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认识不清、传统思维模式约束、学生惯性思维与民主精神缺乏等。正是这些内外阻力的共同作用,致使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滞后,积习难返。

三、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待取整合之策

当下,高校教学亟须摆脱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为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扫清思想障碍,以构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在现实要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同时,“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已明确列入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所有这些,足见教学改革的社会需求之迫切。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以慕课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极大地冲击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者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传统地位在客观上已经受到颠覆。“学”的目标和活动方式需重新设计,“教”的角色和功能需重新定位。那么,如何借慕课之力,破除高校教学传统之习,实现教学方法革新?

正如前述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教学传统形成及维持机制的分析,无论外在抗变阻力还是内生维持力量的形成,本质上都根源于人的心理动因。从辩证唯物论的事物发展观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仅仅凭慕课这种外力是难以克服教学方法传统之习的,而必须采取内外结合的整合策略。通过内外互动,得到内生动力的配合,从而构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教学方法革新。这里,革新的关键是要解决支撑教学方法变革中心理内生力量的机制问题,化阻力为推动力。而要改变心理内生动力机制,必须以改变高校教学主体的认知观念为突破口。然而,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的认知观念由思维方式所决定。教学方法改革涉及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不同种类事物或概念关系的认知与心理重构,因而属于整合性活动范畴。基于辩证唯物论的实践与思维关系原理,这些整合性实践活动显然都有赖于整合思维的支撑。

所谓整合思维,是一种倾向于从功能属性角度思考事物及其关系,以引起事物之间发生融合并形成新事物(如观念、形象、方案等)的思维活动方式。由于注重事物的功能属性,视事物或关系为可利用的资源,并通过功能效用上的关联而使不同范畴事物之间的普通逻辑关系屏障(如水与弹簧之间的关系)得以超越,从而有利于不同事物概念之间的结合。”这种思维方式在帮助人们顺利开展整合实践活动(如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不同种类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之间功能关系的识别与重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对基于慕课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而言,整合思维的介入可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启迪和培育整合性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要有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观作支撑,而不仅仅是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慕课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绝不只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教与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它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我们只有站在整合思维的立场上,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准确理解新资源条件下的教学世界。通过启迪和培育整合性教学思维方式,让教学主体乃至所有利益相关者形成整合思维态度、掌握整合思维工具和运用技能,教学方法革新的内在动力将油然而生。这是因为,整合思维立场将赋予我们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与学、知识与技能、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乃至新的教学价值追求,从而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内在的心理动力。

其二,创生和推广整合性教学资源分析框架。新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借助整合思维产生的教学资源分析框架,从而突破现有的模式和方法,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的无缝衔接,避免对信息技术的误用和滥用。理性地看,慕课的资源优势固然突出,但“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以及技术平台的稳定性与便捷性的要求都很高,难以保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现阶段,慕课平台及资源的建设主体多元且类型庞杂,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规范。我们亟须站在整合思维的立场上,通过教学主体对整合思维工具的自觉操守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利用框架,出台技术指引及操作规范,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此同时,还要提出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整合路径,以便建立起契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料库、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学生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等,实现不同数据库与平台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与高效运行。

总之,我们应利用慕课的潜力,以整合思维方式为认知手段,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教学条件与环境等观念,重构对于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关系的认知,通过认知观念的转变型塑我们的改革信念和行动自觉。同时,要注意配以适当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让教师自觉从讲坛上“走下来”,从重复性的知识讲授中解脱出来,把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精力投入到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以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上。惟其如此,高校教学方法的大变革才将指日可待。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从制度、载体和服务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下一篇:论审核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