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8日    点击数:

20世纪末以来,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教育部批准组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这类高校明确提出“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适应了产业升级调整对高层次一线人才的渴求,因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达699所,约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55.3%,其培养质量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其健康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以来,教育部贯彻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思想,对新建本科高校开展了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结果表明:尽管这类高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但存在明白“为什么做”,却迷茫于“怎么做”问题,导致课程体系依然陈旧,培养模式依然传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死搬硬套传统本科教育或简单改造高职高专情况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这两个办学基本问题尚未解决。为此,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明确规格标准,优化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众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引导。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主要包括层次属性和规格标准。层次属性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向,具有宏观性;规格标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重在实践性。层次属性和规格标准不明晰,教学建设就没有依据,人才培养便是无的之矢。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层次属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层次一直是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应用型本科是学术型本科与高职教育的中间层次,这显然是错误的。

(1)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一种新层次而是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是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属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学术型本科的较低层次,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教育类型。人们之所以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层次归属存在困惑,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分类方法没有给这类高校以明确指向。事实上,无论是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分类,还是以“985大学”、“211高校”、地方重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分类,或者按学位授予权层次分类,都属于“垂线式”分类,换言之,只有层次之分,而无类型之别,缺乏归属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只能在办学层次上找出路,导致要么眼睛向上直接模仿学术型本科教育,要么眼睛向下简单改造原有高职高专。实际上,随着社会发展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现代产业对人才层次要求的提升,高等教育必须随之“进化”,高等教育的分类不仅要“纵向分层”,而且要“横向分型”,纵横两个方向构成现代高等教育的“矩阵式”结构,矩阵中的一个点,既代表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又归属于一定层次之中。在这个问题上,《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第5级分为5A1、5A2和5B等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显然,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属于同一教育层次(5A),两者的区别是学术型本科按学科设置专业,重在培养发现客观规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按行业设置专业,重在培养运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人才。

(2)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技术但不能摒弃学术,注重应用但不能忽略创新,注重就业但不能没有后劲,其人才培养应该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应用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融合,其基本特征是“本科底蕴+突出应用+专业特长”。随着人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性认识的提升,我国的人才培养正逐步形成学术型与应用型双元并行的两个系列,但在应用型人才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例如:应用型等于低水平,突出实践等于淡化理论等。实际上,作为本科教育,无论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要有必要的学术水平,都存在具体的职业归宿。在应用型人才系列中,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较高层次”意味着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意味着必要的本科底蕴和发展潜力,而“应用型”则强调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学术型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对于科学理论,更加注重技术知识;相对于理论创新,更加注重应用创新;相对于考研深造,更加注重就业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反对把学术性与职业性相互对立的思想,要消除目前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术性而混淆本科教育的类型差别;二是过分强调职业性而混淆与高职高专的区别。

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格标准。规格标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格标准应突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线人才的需求来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着力培养三种人才:一是必要理论+技术实践+应用创新的技术集成人才;二是必要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的产品开发人才;三是必要理论+技术实践+市场开拓的经营管理人才。其培养规格标准为:

(1)在知识结构上。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注重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够汇聚显性的理论知识和隐性的专业经验,形成综合性、动态性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产业技术交叉渗透、高度集成对一线人才的需要。

(2)在能力结构上。具有综合的分析能力,能够在应然状态、实然状态、实践目标之间找到平衡;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产业技术关联性日益增强的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能够进行创新应用和技术创新;有必要的社会能力,能够权衡技术与社会等复杂因素,形成解决问题的优化决策;有终身的学习能力,能够紧跟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能力结构,实现知识持续积累。

(3)在人格素养上。要避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市场意识,主体的创新人格和个性特质表现为探索精神、锲而不舍以及创新思维等。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

1. 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专业工作必不可少的、伴随整个职业生涯的、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任何专业无论怎么发展,其内在要求一般不会改变。因此,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抓住了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就能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二是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中介与桥梁,实践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能否正确运用知识做出有效行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决定着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最基本的能力。三是注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各类人才的基本特征,没有创新能力就不是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的理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体现为创新应用或应用创新而不是发现新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创新能力是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四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爱好各异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当通过设置培养方向、自主选修、柔性管理等措施,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五是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业界对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与期待,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缺失。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弱化问题,通过培养过程的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与提升。

2. 体现三个对接。一是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对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面向决定了其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适应性、新办专业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惟其如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才能成为捉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才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办学活力。二是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对接。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导向课程体系的束缚,注重课程的筛选、优化与整合,构建与从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三是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制定以资质认证为导向的培养标准,增强培养质量的可测量性,提高社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可度。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是人才而不是全才,其培养方案制定应当科学摆布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关系,遵循“优化基础、口径适当、突出实践、强化能力”的设计原则。优化基础是指:淡化理论基础的厚薄之分,注重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的相关性,以培养目标与从业要求为依据对基础理论进行优化整合;口径适当是指:不分专业特点强调培养口径的宽窄是不科学的,应当依据专业特征以及就业岗位群合理调整口径才是适宜的;突出实践是指:强化实践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要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强化实践不能仅仅体现为增加实践学时,更要建立目的明确、环环相扣、确有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能力是指: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以能力为主线,既要注重必要的专业能力,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培养。

2. 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要遵循“多主体参与、倒推法路线、一体化设计”原则制定(见图1)。“多主体参与”是指: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仅仅以学校为主体,必须吸收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学生代表等多主体参与,强化业界对人才培养的话语权,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倒推法路线”是指:要依据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倒推确定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通过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开发新型课程,增强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一体化设计是指:要改变培养方案仅仅是课程罗列与学时分配的传统思想,在提出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研究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从源头上制约课程实施对教学目标的偏离。

3. 培养方案的改革要点。学术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以学科为导向,强调厚基础,采取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A型结构,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特征不相适应,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在理论课程上,打破学科导向的束缚和“三段式”传统构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依据技术逻辑关系构建课程模块,按课程模块组建教学团队,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二是在实践教学上,强调系统性、全程性、综合性和探究性。系统性是指:逐项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方法与要求,构建环环相扣,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性是指:实践训练贯穿培养全程,逐步积累,持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性是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状况,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提高知识集成应用能力;探究性是指:以项目教学与科技竞赛为载体,体现本科教育的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三是素质教育要强调实效性。改革思政类课程教学方法,避免空洞说教,注重环境育人;把行业调研等社会活动列人培养方案,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行业,强化专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

1.注重开放互动,实施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构建以用人单位为点、以相关行业为线、以服务区域为面的网状合作联盟,形成行业发展通报及需求预测机制,使合作联盟成为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教师培训与科研基地、成果转化与推广基地,使学校在校企的良性互动中取得发展活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联合攻关为切入,以成果共享为驱动,搭建合作平台,共建教学团队,构建必要环境,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学校与业界的深度融合。

2. 注重课程改革,推行项目教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重点是课程,关键是方法,难点是教师。要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就要树立学生主体、教学互动、知识建构等先进教学理念,使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从主体变为主导,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死记变成活用。而实现这些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推行由单一到综合、由初级到高级、贯穿全程的系列化项目教学。第一,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模式;第二,项目教学可以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强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第三,项目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由此及彼,重在模仿应用,项目教学是从无到有,重在探究创新,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第四,项目教学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贴近工作实际,有利于培养专业能力与团队精神,项目教学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

3. 注重能力导向,实行多维评价。学习评价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标准书本为主、内容记忆居多等问题,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注重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着力推进三项改革。一是实行多样化评价。要根据不同课程和教学环节的特点,分别采用闭卷、开卷、答辩、操作等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充分体现评价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强化学习过程管理,提高平时成绩依据,实行学习效果的分阶段、分模块评价,改变秋后算账、平时不学、考前猜题状况。三是强调多维度评价。要创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机制。通过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学习;通过同学评价,促进相互学习;通过教师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通过以上改革,促进学习评价从评价“分数高低”向评价“能力高低”转变,学生学习从注重“期末考试”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个全新课题,应用创本科高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明确培养规格、创新培养模式是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即将启动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整体转型的新形势下,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充分关注;否则,“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就会变成空话。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构建具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下一篇:以工程文化建设为主线 探索公寓文化建设新途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