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建构人文精神与实施工程文化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1日    点击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已成为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几大热点话题中最突出的一个。现代大学教育应以培育人文精神和创建人文价值为终极目标,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人文”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且很难准确诠释的词。“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独立人格、人的生存、人的生活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对于“人文精神”,尽管学者们表述不同,但究其实质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充分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致力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核心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人文教育强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灵魂。这实质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竞争、终极价值联系,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大学功能几经变化,但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引导人的力量,人文精神的提升较之知识的获得,在教育目的上更具备终极意义。大学理应比一般组织承担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社会责任。因此,它必须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使命。

现代大学以教化人、培养人为最高目标。关心人的存在、发展和人的完善,塑造完整、和谐的人,是大学应承担的历史社会责任和本质功能。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在于它是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摇篮。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人文精神,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大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最深厚的内在品质和精神气质,更是大学“育人”这一本质功能的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充分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强调,“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1]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学人文精神的本质,才能激发大学重视生命意义与精神世界,促进每个人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主旨是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同,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体现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的内涵孕育于精神文化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追求、品格气质、人格境界。弘扬人文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关系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引领,关系到民族精神品格、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的塑造;对于个体的人,则负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品格,塑造健全人格,开拓精神境界,提升道德层次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把培育身心、素质、能力和技能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工程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1.工程文化教育旨在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

马克思主义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高等教育必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大批既勇于探寻科学理想,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综合素质高,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强调,教育改革发展“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改变长期以来本科教育过于狭窄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贯通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开辟空间。

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从改革传统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致力于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工程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等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受工程文化的浸润,既增强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更获得品格、精神、人格素养的提升。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提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他认为,“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4]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在于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实践已经证明,文化素质和人文底蕴是工程人才“做事”的基础。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人文底蕴越深厚,人格修养越完善,就越有潜心钻研、创新思维、百折不挠的动力,就越可能更好地承担工程任务。因为人文精神的培育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等。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从这一意义说,人文精神是工程文化教育的主旨。

2.工程文化教育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应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教育、科学教育四方面密切融合起来。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蕴涵,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工程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科学教育养成学生的追求真理、严谨务实的态度。以工程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将四方面教育融为一体,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就是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紧密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在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中,特别应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紧密结合。与传统工程实践相比,现代工程凸显社会化、综合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离不开多学科的参与,这其中必然包括人文学科。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重要。工程师在专业技术知识之外掌握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建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才可能在复杂、艰辛的工程实践中把握好工程伦理道德,并坚持不懈地创新和创造,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处理好各种工程问题。人文教育注重塑造人的品格与意志,崇尚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发永不停息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都能从容应对,而这些都是现代工程师特别需要培养的品质。

三、弘扬人文精神应致力于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紧密融合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人文课程这一阵地。人文知识的传授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理性的知识背景。这里以笔者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经典名篇诵读”为例,探索在人文精神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问题。

古今中外有不少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们描绘了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记录了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浸润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笔者对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成果的经典名篇进行了采珍,选取一些适合大学生品位且易于诵读的篇目,在课堂上引领同学赏析和诵读。尽管这门课程属于人文选修课范畴,笔者在开课之初也并未有意识地使其负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课程下来,却深感人文课程具有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中华传统文化名篇部分,课堂诵读了《三字经》、《论语》、《逍遥游》等篇目,现当代文学名家名篇部分开设了“祖国万岁”、“故园之恋”、“真情永恒”、“岁月如歌”等专题。通过课堂诵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赋予了学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力量。

《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引导学生向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些朗朗上口的佳句,要比直接“劝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作为孔子及门人言行集的《论语》,则给以学生更深刻的思想启迪。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人思想脆弱,害怕困难,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庄子的《逍遥游》追求生命自由的人生境界,表现出对现实一种执着深情而又旷达超脱的精神状态,让人充分感觉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一种创造更美好人生的力量,有助于学生直面困境,豁达开阔起来。通过诵读这些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芒的传统文化名篇,达到了课堂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衔华佩实、浸明浸昌、沐仁浴义;让语言和精神世界都变得明朗起来、儒雅起来,体现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应有的君子之风;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中培养民族精神;挺起我们民族风姿独具的脊梁”这样既陶冶学生情操、又致力于人格铸造的双重效果。而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选取的赞美祖国、歌颂真情等佳作,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通过这样一门人文选修课程,将人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使他们在触摸先哲脉搏的过程中,受其思想与智慧的浸染,实现了心灵的洗礼,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论教育.《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08/c_12532198.htm   

[4]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构[N]《光明日报》2006-10-28(3)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从本质与特征看工程伦理研究的新视角
?下一篇: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