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 党群工作>>正文内容
【名师大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核心关键词解读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4日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学院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学院分党委把北京大学推出的【名师大讲堂】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核心关键词的名师解读摘要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师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第一讲:厉以宁——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以“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为题,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关键词——“富强”。

今年84岁的厉以宁教授每年仍坚持到各地调研经济问题。在报告会上,厉以宁将调研案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与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阐述了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实现路径。他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出了经济结构比国内生产总值更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英国相比要占优势,但由于英国刚刚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经济结构与仍处于封建时代的中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中国战败的重要经济原因。此外,厉以宁表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也面临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面对以上结构性问题,厉以宁提出要推进制度的更新和开展腐败的治理,否则调结构将成为空谈。

厉以宁说,1979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与世界其他国家只需解决发展转型的任务不同,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双重任务。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三十余年的发展提供了双重转型的丰富经验,如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问题,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以产权改革促进转型,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的价值等。此外,厉以宁还表示,城镇化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厉以宁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意味一方面要提升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要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与城市相比较,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努力缩小差距,就很难提升农村的收入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农村土地问题的论述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路径。厉以宁结合在浙江省调研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土地问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厉以宁说,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和人民幸福之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实现中国梦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经济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树立新常态的观念,抓住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机遇;需要推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争取实现最大的制度红利。

厉以宁教授历时两个小时的演讲赢得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欢迎,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师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报告。报告结束后,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厉以宁教授的精彩论述。

第二讲:梁柱——不可移易的圣洁情感与责任担当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教授以“不可移易的圣洁情感与责任担当”为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一词进行了解读。

梁柱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现已80岁高龄,依旧神采奕奕,全程站着为学子们作报告。报告会上,他阐述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用大量的实例讲述了古代爱国思想和爱国传统的形成和具体表现,梳理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规律,辨明了爱国主义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报告会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主旨明晰,在场的青年学生受益匪浅。

梁柱说,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力量,是在历史的沉积中生长出的对祖国最崇高的感情,是对祖国土地山川及人民的眷恋,是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同时,爱国主义还渗透着理性的光芒,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奉献国家。这两种情感相互依存、不可移易。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不曾中断的文明体系,究竟中国是如何做到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大一统趋势?梁柱认为,这源于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厚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从西周时期《易经》中所记载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忧位”的思想——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能否保持,到春秋末期孔子的“忧道”思想——担心天子的礼仪道统能否维持,再到战国中期孟子的“忧民”思想——为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活而担忧。尽管忧患意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其共同点却是“情牵黎民百姓,心系国家安危”。这种深厚的忧患意识促使中国民族迸发出强烈的整体认同感,促使我们形成了“荣辱与共”、“先国后家”的美好情怀,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历史上的先贤们,也在用各自的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梁柱列举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名句,证明爱国精神的代代相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面临列强的入侵与亡国的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中断了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形态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这种局面下,无数中国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谱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雄壮篇章。

梁柱将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主义”,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第二个阶段是“与民族主义相联系的爱国主义”,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等;第三个阶段则是“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爱国主义”,代表人物有李大钊、毛泽东等。前两个阶段的爱国主义都有其阶级局限性,辛亥革命失败后,一批仁人志士开始重新思考救国之路。李大钊等人借鉴苏俄道路,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国家与民族的最终独立,使爱国主义成为团结、抵御列强侵略的伟大旗帜。“共产党人是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梁柱字字铿锵有力地说道。

报告会最后,梁柱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勉励在场的青年学子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爱国主义相统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统一,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历时两个小时的报告会在满堂学子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第三讲:朱苏力——社会转型与中国的法治变革

北大法学院原院长、长江学者朱苏力教授主讲。适逢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朱苏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一词,作了题为“社会转型与中国的法治变革”的专题报告。

朱苏力首先阐释了“法治”的含义,他认为法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有规矩”的社会生活状态。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除了需要国家颁布的制定法之外,还需要民间伦理道德的约束,这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强调道德的作用。

朱苏力回顾了中国的法治传统并对法治进程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中国历史上有很强的法制传统,早在公元前六七百年的时候就出现了明确的成文法律,远早于欧洲。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的法律也只限于“治国”、“平天下”,而作为整个传统社会典型社区形态的村庄是通过儒家伦理来实现自治的。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宗法和舆论的作用就能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秩序。他认为,近年来,特别是1992年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熟人社会”逐渐被现代“生人社会”所取代,这给中国的法治进程带来了新的挑战。

朱苏力认为,中国的法治进程将经历一个非常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其根源在于“法治”和“改革”之间的紧张。一方面,中国社会目前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深化改革,而改革必然要求突破一些制度,这与法治所蕴含的稳定性之间具有紧张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法治的完善必须通过中国社会的转型来完成的,两者又是一致的。要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必须在法治与改革之间取得平衡,不可偏废,应当“两手抓,两手硬”。

朱苏力还就“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实现法治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做了深入的讨论,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思考的心得。他说:“讨论法治不是讨论我们希望什么样的生活,而是讨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最后,朱苏力对中国法治进程进行了展望。他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充满了信心,因为市场经济本身一定要求法治。除了中央政策的推动之外,他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中国的法治进程添砖加瓦。

第四讲:潘维——论公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以“论公正”为题,通过阐释“公正”的理论内涵,结合历史和现实、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对“公正”的不同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公正”一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潘维首先从价值观的概念入手指出,社会价值观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的判断也就成为道德的判断。社会核心价值观是被社会主流所信奉的,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重要社会利益关系的公正观念。

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手段,在潘维看来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执法,用强力维护基本社会秩序的利益;二是代表强势社会集团的利益,让强大社会集团支持政府;三是担当平衡利益的责任——平衡部分与整体、现在与将来、变化与不变的三对利益,从而维护社会和谐;四是宣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使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社会利益关系的公正观为社会主流共同信奉。前两种手段是比较普遍的,后两种则是更高级的、用观念达到和谐的治理手段,是通过价值观塑造的,实现起来难度更大。

如何才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呢?他以不同的国家为例,强调了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的四个基本条件,即表达简洁、官民一体、文化特色、国际接受。

潘维还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了西方社会公正观的来源、中华社会公正观的来源、当今社会关系里的六大问题以及大家庭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等。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公正”,正义观是人类特有的观念,这里的“公正”是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是贫富尊卑间关系的公正,是社会核心价值观里的公正,因而就涉及主义、道德观、公正观和是非观。

他还提到,中国的是非观来自中国的家庭,家庭是经济的基本单位,从来都是自给自足的,然后由家庭扩大至家族,由血缘宗族关系扩大至自然社会,再扩大至行政社区、虚拟血缘关系,于是构成了特殊的家国同构,因而文化基因与政治基因是联系在一起的。“入则孝,出则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都说明,只有存在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自然社区,才能以治家之道治国,才能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再到政府伦理,才能使人民当家作主,并与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相统一。

他最后说,当今社会关系里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凝聚社会公正观,使中华社会关系里的公正与“大家庭”的内涵构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成为社会主流认同,才能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

第五讲:韩毓海——平等的历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以“平等的历程”为题,通过分析当代的各种社会思潮对平等的不同阐释,并结合历史上思想家们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平等的思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一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韩毓海首先指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面临着严峻的“平等”的问题——世界上0.1%的人掌握着20%的财富,而50%的人拥有的财富还不到世界总量的0.5%。而造成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就是资本收益率大于国民财富增长的速度。因为这个速度差,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平等是个大问题,然而这个严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韩毓海回顾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潮,并指出这些思潮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平等的阐释。以新自由主义为例,上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兴起,大力推行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自由化。这导致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立,产业资本逐渐退出市场,金融资本一枝独秀。尽管金融资本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然而资本的自由化导致了连续不断的金融危机。苏联和东欧地区为了发展经济,选择了“休克”中央财政,结果导致了政府倒台,社会动荡。而日本在美国的干预下,中央财政退出了市场,开放资本账户,结果造成了日本经济的崩溃。

韩毓海认为,今天的不平等不是“不发达的不平等”。正是因为新自由主义导致了资本自由化,所以资本收益率越来越高,从而出现了“社会越发达越不平等”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反对资本、反对权力、反对市场,因而产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潮,追求一种完全的、绝对的平等。他指出,中国政府为了对抗这种不平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奋起反抗新自由主义经济,大力利用中央财政,壮大中央财政的力量,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韩毓海回顾了历史上思想家们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平等问题的思考。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中提到,不平等是一种“人性”,人天生就有压制别人的本能,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而政府本质上是一个不成熟的管理机制,通过强大的国家机器压制人的欲望,产生国家契约。然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指出,不平等是因为人们相互需要,是人类自愿形成的。私有制、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的进步,但这也是压迫和不平等的起源。规矩压抑了人们的自由,文明是苦难造就的辉煌。人类进步的代价就是不平等。受卢梭的影响,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他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消灭不平等。“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直面、思考不平等的思想家”,韩毓海指出。

最后,韩毓海就人类达到平等的方式进行了展望。政权分配、市场交换和社会互惠要三管齐下,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多元的,解决问题也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正视、克服不平等这个大问题。

第六讲:程郁缀——倡导友善美德,践行核心价值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程郁缀教授以“倡导友善美德,践行核心价值”为题,通过分析友善的内涵,结合现实与古典文化,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一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程郁缀指出,“友善”一词中“友”字意为志趣相投、彼此交好的人,所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善”字本意是吉祥美好,可谓善事善行善心善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人者人亦善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程郁缀列举上述《周易》《管子》《孟子》和《老子》中的经典论述表明弘扬友善、崇德尚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纽带,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粘合剂。

随后,程郁缀从五个方面阐释“友善”的内涵。第一,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第二,心怀善意、雅量谦和;第三,心地宽厚、处事宽容;第四,真诚交友、平等待人;第五,助人为乐、蔚成风气。

“友善”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程郁缀指出,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即一切言行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友善”是心怀善意,雅量谦和。一个人要心地善良、品行淳厚。古语有云,“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友善的品德犹如春风化雨,让人不知不觉中受到滋润。程郁缀强调,在人所具备的所有素质中,善良是最基本的。他通过圣雄甘地和作家王蒙的故事,阐述了善良是人生图画的亮丽底色,又以《淮南子》中“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成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引出“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的人生信条。

“友善”是心地宽厚,宽容待人。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表示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无能懦弱逆来顺受,而是不苛求他人。即使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要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程郁缀提到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过的一句启人心智的话:“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他认为这是难得的人生境界。他相信,善点会连成善线,善线能织成善网,善网则连成善的原野,中国梦将在这片原野上腾飞。

“友善”是真诚交友,平等待人。朋友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易》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谊令人感慨。交友贵在知心,心中要充满善意。遵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才能平等交友,友善待人。程郁缀通过与大家分享清代袁枚诗歌《苔》,表明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生存、平等竞争、平等发展的。

“友善”是助人为乐。孔子有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孟子有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后汉书》曰“为善最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得到道德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程郁缀认为,名家要有大才华大手笔大聪明,而大家则必有大胸襟大气魄大境界。无论是王选院士的高风亮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还是白居易《新制布裘》里“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展现出的惦念苍生的胸怀,无不体现了友善的最高境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忘我,他就永远不会被别人忘记。

“修善行以积善果,养大德以成大业”,程郁缀将此作为对大家的勉励。

第七讲:孙熙国——自由的追寻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解读十二个关键词之“自由”。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有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自由的表述。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孙熙国从自由的内涵与历程、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与局限、人们应追求怎样的自由和自由的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含义。

孙熙国从西方学术传统对自由的阐释出发,梳理了自由的内涵与历史发展。洛克提出了自然法则论和让渡自由论,是自由理论系统化的最早倡导者。自由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状态,但自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自然状态”。因此,自由的实现需要让渡出一部分权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发展了洛克的理论,将自由与法则相联系。哲学家康德又将自由分为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前者是“不包含经验中任何东西”的自由,后者则恰恰相反。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在人类原初的自然状态下不存在真正的权利和自由——人类并非生而自由,而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等手段来实现自由。孙熙国说,自由从个人立于国家之上,转变为国家走入个人之间。

孙熙国接着分析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他认为,古典自由主义确立的自由平等、权力分立与制衡等基本原则实现了对封建主义社会政治与原则的根本否定,其对宪政和法治的强调、对个人自由和财产的保护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人的主体意识也得以彰显,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古典自由主义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尽管古典自由主义提高了个人的地位,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其抽象、静止的观点忽视了社会的历史与变化,在社会整体问题上陷入教条中。另一方面,古典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形式上的平等,对法治有积极的意义,但很容易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古典自由主义支持有限政府理论,忽视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古典自由主义强调政府价值中立也具有明显的空想性。

在回答“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自由”这一问题时,孙熙国首先分析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关系。简单地说,积极自由即“做什么”的自由,权利的行使和能力的培养是判断自由实现程度的标尺;消极自由即“不做什么”的自由,着眼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自在空间。孙熙国分析了消极自由概念内部的矛盾,提出消极自由的前提是完全按照自然和社会的法则来行动。因此消极自由只存在于先验领域,在实践中应坚持积极的自由。“积极自由本身就是对消极自由的超越。”同时,孙熙国还分析了中国古代文献对自由的表述,探讨了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念中“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他说,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以“天人合一”为前提的,所谓“天”即人的外在,既是人的肉体,也是客观秩序,又是宇宙法则;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应将“以人为本”视为落脚点,所谓“人”即人的内心、主观的思维和逻辑的规则。

既然自由的实现程度以行使权利和培养能力为标尺,“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又相辅相成,那么人类自由的实现就需要破除自然的压迫、社会的压迫和思想的压迫,让劳动者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思想的主人。孙熙国说,这就需要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同时不仅关心自己的身体,还要关心自己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就是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共产党就是为劳动者谋幸福的政党。”

第八讲:钱乘旦——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民主”:历史与现实

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钱乘旦教授以“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民主’:历史与现实”为题,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的比较,为现场听众生动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一词。

钱乘旦认为,“民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共产党将其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要更好地实现民主,尤其是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以下问题:“民主”是什么?“民主”有什么功用?如何构建“民主”?“民主”有哪些优势和缺陷?

    钱乘旦从“‘民主’是什么”切入,详细阐述了“民主”的历史、现状和功用,指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必然使之,必须求之”,并且要“植根本土,立足长远”。他表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人们对“民主”的一般理解,可以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制度的定义,他认为有三种类型的政治制度:一是一个人的统治,即君主制;二是少数人的统治,即贵族制(也叫精英制或寡头制);三是多数人的统治,即民主制。后来多数人都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说法去理解“民主”,即“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因此钱乘旦也按照这个定义与现场听众来讨论“民主”的问题。

从“民主”的历史来看,西方历史上迄今出现过两种“民主”:一种是古典民主,即希腊城邦的公民民主;一种是现代民主,即民族国家的代议制度。钱乘旦从两种民主模式的历史时代背景、发展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希腊出现了很多小的政治实体,即城邦,先后大约有200个城邦,每个城邦内部矛盾重重,主要是公民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城邦的外部环境很差,不但城邦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战争,还有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波斯。这种来自内外的压力促使城邦在政治结构上需要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架构,以凝聚城邦公民的力量,对内要进行奴隶统治,对外要抵御其它城邦及外部敌人。换言之,古典的公民民主是城邦生存所必需,是所有公民(自由人)的政治共同体。

这种古典民主有四个政治机构起作用:执政官,也就是首长;议事会,相当于政府机构(行政机构);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陪审团、陪审员,是司法机构。在雅典的民主辉煌时期(伯里克利时代),每一个公民,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可以直接执行公务。而谁可以担任公职不是选举产生而是抽签决定。

公元前431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第一年,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国葬典礼上发表演说,阐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指斯巴达)。我们知道我们的制度是最伟大、最美好的,我们一定会胜利。但战争的结局是斯巴达集团胜利了,这场战争也结束了希腊的公民民主时代。

从历史上看,希腊城邦的公民民主(古典民主)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持续了大约180年时间。之后马其顿东侵,是一个专制的体制。罗马兴起之后不断向外扩张,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大的国家不可能出现小国寡民那样的公民民主,这是不断扩张的结果。从罗马开始,古典的公民民主就消失了。

罗马帝国崩溃以后,西欧出现了封建状态。在封建时代,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最主要的特征是主权)是不存在的。即使那时有所谓国家,它的主权也是被分割的。封建时代的土地是分封的,被分封的土地同时带有所有的权力,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司法的、立法的权力等都控制在领主手中。在这种政治架构下,民主是不存在的。这种封建状态在西欧持续了近一千年,也就是后人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经过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包括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技术的突破等等,大踏步地追赶并且超越了东方。在西方的崛起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常被很多人忘记或者忽视,即一个国家被解构的状态是不可取的,必须重新形成强大的权力中心。于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出现了,我们今天把它叫作专制王权,更准确地说叫绝对主义王权。它不等同于古希腊的城邦,不等同于古代罗马共和国或罗马帝国,也不等同于封建时代被分割的主权,它是以新近出现的一个个民族作为基本支撑点而形成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新型专制国家,即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第一种政治形态,初级阶段早期形态就是专制的国王。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大航海成为可能,使重商主义被执行,可以说没有专制王权就没有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意义非常重大,有了它,科学被重视,技术被推广,经济被当成是国家的行为。西方早期的崛起都是在这种政治架构中实现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西方崛起的必要条件。

民族国家的专制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需要被打破。最早完成这个使命并取得成功的是英国。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大革命推翻了王权,但他没有真正倡导出一种能取代专制王权的新的国家形态或者政治制度,结果专制王权又复辟了。后来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荣革命”,创造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保留了王权(君主),但权力的核心发生了转移,转移到议会手中(立宪)。

很多人把议会和民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英国从13世纪末就出现了议会,经过5个世纪的发展,直到光荣革命,议会并不是“民主”的政治机构。在专制的都铎王朝是通过议会来实行专制的统治的。光荣革命后约150年是贵族制,即几十个贵族通过议会来统治。期间发生了工业革命,产生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集团都要求变革,经过几十年的抗争改造旧制度(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才向民主迈出了非常小的一步。从1832年到1928年,经过5次改革最终确立了英国现在的民主制度,即代议制,其核心是议会。英国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现代民主的历史也就86年。

另一个对现代民主制度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民主制度植根于英国传统,但又有所改变,抛弃了国王和贵族,实行三权分立。

第三个对现代民主制度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法国。法国推翻专制王权后试图实行古典的公民民主,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接管理国家,所以发生了法国大革命。但也正是这样的古典公民民主的思路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彻底失败,因为直接的公民权力在大的国家中是做不到的。法国经过很漫长的波折,到1870年代才结束革命年代,法国人学会了不用暴力解决政治问题,开始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政治问题,其实就是接受了代议制,这是在第三共和国。

通过回顾“民主”的历史,钱乘旦总结道,西方的政治传统是断裂的,西方的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形态,君主制所占的时间最长,包括古代的王政、帝制、封建等级君主制、专制王权。其次是共和制,罗马共和国有500年的历史,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城邦也是共和制,例如威尼斯、佛罗伦萨。而民主制,包括古典民主和现代民主,加起来不到300年的历史。所谓2000多年的民主传统是不存在的,并且现代民主代议制的根在中世纪,不在雅典。

接着,钱乘旦从“当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和“非西方国家的‘西方民主’”两个方面分析了“民主”的现状。选举制度是代议制的核心,授权论的基础就是选举。代议制的本质,或者说其合法性就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其逻辑是“我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我就得到了人民的授权”。钱乘旦指出,选举怎么选才是这个制度的实质所在。他举例分析了英国选举中的“领先者获胜”,其实是候选人得到相对多数的选票就获胜,而不是选民的多数支持,因此并不能体现真正的多数原则。而美国的是选举人票制度,美国选民选的不是候选人,选的是选候选人的人,即选举人。选举人票制度的安排是通吃,例如在一个州里,选的是选举人,哪个党的选举人在这个州得到多数支持,那么这个州的所有选民被通吃,全部变成这个党的票了,即使有的人根本没选他。法国现在是两轮多数选举制,第一轮如果得到绝对多数选票,即得到超过50%的支持就获胜;如果第一轮都没人得到绝对多数支持,进行第二轮选举,而第二轮选举也是相对多数获胜。因此代议制的制度设计是有问题的,是对民主制最基本的多数原则的完全背离。但在实践中又只能这么做,否则要么永远选不出结果,要么只能是多党执政。而多党政府一定是不稳固的。西方代议制有与民主原则背离和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引入到非西方国家,不但不能成功,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例如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而这种代议制被引入后如果有本土化的变化也可能比较稳定,例如俄国、伊斯兰共和国、日本等。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民主”的功用,钱乘旦从“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进行了讲解。“民主”能解决腐败问题吗?“民主”能促进工业革命吗?“民主”是和平的保障吗?先有“民主”才有法治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只有法治和人民的监督才能解决腐败问题。有法治才可能有民主。钱乘旦说,“民主”就像是一盘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玩的人只有都遵守规则,游戏才能玩下去。那么“民主”能用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可通过非暴力手段来解决权力的分配与更替,这是“民主”巨大的优越性,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给人民带来幸福;第二,可以给人民一个“出气口”;第三,在理论上解决了合法性问题,凭的是人民的授权。

最后,钱乘旦强调指出,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立足于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一点一点摸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而这将是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必须法治先行,在制度上进行长期的探索。

第九讲:楼宇烈——论和谐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通过引经据典与结合现实为现场听众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关键词中“和谐”的内涵。

    他首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但和谐又不仅仅是国家,也是社会甚至个人。和谐是古今中外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很重视和谐。天地万物、人类社会、家庭个人都离不开和谐。

从字面上分析,“和”字古已有之,见诸甲骨文经文。“和”强调分寸,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一边“禾”一边“口”,意味人人都有饭吃。谐,一个“言”一个“皆”,意味大家都可说话。《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尔雅》解释:“谐,和也。”和与谐其实是同意字。

和谐,本质是平衡。自然界的一个根本规律是平衡。《中庸》里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某种意义上,把握中,是达到和的前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强调平和自然,不偏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是种最高的德行,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实践原则。天下万事万物的诞生和成功都离不开和。

和谐,是对立统一。《国语郑语》里提出“和实万物,同则不继。”《论语》里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单一的,和是相辅相成的。《左传》里拿汤来作比喻,和说明不同的东西相互依赖,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和乃阴阳调和,万物各得其生长。《管子》曰:“和乃生,不和不生。”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阴就有阳,有内就有外。凡物必有和,生命要靠和来维持,和被破坏了生命会夭折。和从哲学角度就是兼容并包,多元并存,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均匀平衡。

和谐,是生命之本。离开和谐就没有生命,无法延续,无法健康存在。和谐使天地有序,万物多彩,和谐是自然本色是生命之本。西方过度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自然本身就是在调整平衡中发展,万物冲突下可见平衡本色,有些自然灾害也是自我调整取得平衡的表现,万物是相生相克的。

和谐,需遵守伦理。社会有很多管理部门,有些是互相推动的,有些是互相制约的。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身份,一个身份就是一个类别。不同类别有不同言行举止的规范。伦理是处理各类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关系的道理。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首先要遵守伦理。伦理的核心是敬畏。人与人之间讲敬,对天地万物也要讲敬,不仅是尊敬,更是敬畏。除了敬,还要抱本感恩。所有的宗教教育都是要我们不忘本。

和谐,需尊重自然。宇宙社会人自然是共生的。人不应该干预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要学习天地的品德。《老子》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包容一切而不是想着去主宰一切。

和谐,要清除贪念。人与生存环境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家庭的不和谐,身心的不和谐,归根结底是由于贪念,要解决需要落实到我们的心。人心不可贪得无厌,要懂得共生的道理。净化心灵,清除贪念。人心常清净,万物自和谐,人我自和谐,家庭自和谐,身心自和谐。《淮南子》中说:“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道教从老子到庄子都强调知足,自足其性。

总之,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万物是由和谐而生。自然界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使不和谐达到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永远都会出现不和谐不平衡,而人的努力就是让它回归到和谐,使社会能发展进行。”楼教授说。

第十讲:袁明——以诚信之美德培育精神的花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袁明教授作为第十位主讲人来到名师大讲堂,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诚信”。

本次参加讲座的除了关注大讲堂的校内外好学师生,还有今年参加新生党员培训的学生党员。在讲座伊始,袁明回顾了本学期初与新生党员初次见面时的场景,以及与他们“再见面”的约定。袁明表示,诚信是每一位北大师生应当追求的高尚品德,是真善美的具体行动。在北大百年校史中,每一位北大师生都是真善美的见证人。她回顾了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某次讲座中,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北京大学著名东方学教授王邦维和前国务委员戴秉国之间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中印关系的对话。梅农以中印关系为例介绍了当今国际关系的现状、挑战与危机,表示印度与中国合作的机会远远大于冲突的可能;王邦维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阐述了中印两国的历史渊源、文化交流与美好未来;戴秉国以历史事件为案例回顾了中印两国在处理外交事务中的友善、理解与包容。袁明说,三个不同背景的人在一个话题上取得共识,这就是坦诚相待的可贵之处。“国际交往中也需要坦诚相待的友谊,国际间的博弈拼的不是哪一方多么精明,而是谁更有底蕴。”

接着,袁明以其他语言中描述诚信的词汇为例,阐释了诚信作为为人之道的意义,期待人性真善美的回归。她介绍了自己在研究中与同事间相互学习的经历,讲述了认真负责、孜孜以求的态度对培育人性真善美的重要性。袁明还以一名在英国普通中学任教的留学生校友为例,表达了对热心传播文明、诚心回报社会的留学生群体的赞赏。

此外,袁明还探讨了学习中的诚信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鼓励学生们要有真善美的底气,在做真善美见证者的同时,也要做真善美的行动者。

第十一讲: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伯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文明”为主题,结合考古学对文明的探索,阐述了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为当下的社会建设带来的启示。

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古史的共识是逐渐形成的。经历了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传统史观,顾颉刚、钱玄同等引领的疑古思潮,以及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学界逐渐开始了从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实践。

而考古探索的成果与文献材料的研究描绘出这样一条演进的道路: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从社会复杂化到古国的诞生,从古国向王国的转化到帝国的建立的过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不断演进并延续至今。大致产生于同时期,但由神权主导而在祭祀方面消耗大量社会财富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却先后中断,与仰韶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模式。

李伯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关键词都与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息息相关,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过程至少给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八项启示。

良渚、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两种文明模式的不同命运告诉我们,唯有选择正确的模式,走正确的道路,文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崧泽文化没能保持其最初与仰韶文化类似的质朴特质,而演变为神权至上的良渚文化,并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曲折往复的演进道路又提醒我们,文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存在变化风险的。

从古代中国版图扩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吸收其它民族文化先进要素的过程,这也为当前中国如何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了启示。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王朝更替不休,然而文化却传承不息。自仰韶文化至今,血缘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祖先崇拜是文明保持绵延不绝并持续发展的动力。

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文字体系的使用和推广,也是维护文明内部统一的重要纽带。

从思想角度看,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等理念以及在其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实践,则是古代文明自身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从制度角度看,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保证大型工程兴建和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然而中央集权的过度运用则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最后李伯谦强调,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是阶级形成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断斗争、妥协、斗争的过程,统治者推行的政策,即使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不可超过他们能够忍受的限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朝速亡,即是明证。

在讨论环节,李伯谦就中国古史研究的正确态度、文明兴衰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形态等问题与在场听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第十二讲:于鸿君——敬业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鸿君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关键词之敬业。

于鸿君首先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北京大学教师孟二冬为例,提出敬业的价值观体现在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这份精神的力量源于对职业的崇敬与热爱。他还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俗语,阐释了敬业的现实表现。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在每天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同时,早晨坚持写作,晚上坚持读书,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著作。于鸿君说,厉以宁教授的这种坚持以及坚持背后所体现出的精神,正是敬业精神的一种表现。

敬业首先要有对所从事职业的正确认知。于鸿君分析了政治家与政客、企业家与商人、教师与教书匠这三组概念,认为对于政治家、企业家、教师这三种角色将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到职业中,三种价值在劳动中得到统一,是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反观政客、商人和教书匠,这三种角色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从事政治、商业和教学活动,撇开了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导致了腐败、造假等不良现象。于鸿君勉励在座的师生,要深刻地认识、体会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中实现三种价值的统一。

接着,于鸿君阐述了职业化的社会与社会的职业化。当每个人都能践行敬业的价值观时,职业化就成了社会的一股潮流。何为职业化?于鸿君结合自己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案例,用精益求精四个字来解释职业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钻研,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他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为之付出了劳动与智慧。当敬业从个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一种氛围时,这种精神就会驱动社会上的每一个劳动者养成敬业的习惯,各司其职,精益求精,在本职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国家和社会也因职业化而受益。

最后,于鸿君分析了敬业精神的三重社会意义。首先,敬业是个人立业之本。敬业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激励下,个人会自觉地产生对职业的崇敬与热爱,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精益求精地完成工作。与此同时,个人因其敬业精神而得到社会的尊重,成为有力量的个人,有发展前途的个人。于鸿君与现场听众讨论了敬业与担当大任的关系。他说,敬业的人不一定都有机会担当大任,但每一个担当大任的人一定具有敬业精神。其次,敬业是社会繁荣有序之源。人人敬业的氛围为社会带来好的风气。敬业将认真负责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踏实肯干的行动统一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每个人的行为在敬业精神的统领下得以规范。最后,敬业是国家强盛之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政治、经济、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又依赖于劳动者的工作状态。对工作全身心投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踏实肯干,这是敬业精神的要求,也是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有益的工作状态。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
?下一篇:时政要闻:国务院办公厅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必博娱乐,比博娱乐网址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